标
2013-12-29张安舒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思想的灵魂,也是吸引读者、展现文章的“心灵之窗”。题好一半文,好的题目,常用精辟的语句,对课文的内容和主旨作富有特色的浓缩和概括,它犹如网之纲,刀之刃,能够提挈全文,凝聚文意,贯通文脉。题目对读者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也是学生读懂全文的纲要。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解读文题的教学环节,探索解题的科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启思维的闸门,达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一、质疑问难,迁移阅读方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解读文题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文题提出疑问,并帮助学生梳理、筛选几个有关处理文本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的思维触角延伸到文本的每一个角落,进而掌握文本传达的信息,最终学会解读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不同的文体,阅读思路和方法是不同的。当学生初步接触到某一类文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文体的特点进行质疑,并迅速与文本展开对话,形成此类文体阅读方法的迁移,如:叙事性的文本可结合记叙文的要素提问。如教学《负荆请罪》时,针对文题提问:谁请罪?向谁请罪?为什么请罪?怎样请罪?结果怎样?从而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来阅读。如是说明类文本,就要立足于说明要素来提问。比如《麋鹿》一文可以这样发问:谁见过麋鹿?它的外形特点怎样?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性?作者介绍了它的哪些方面?围绕以上问题,通过初读,让学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如是说理性的文章,可就议论文的结构发问。譬如《学会合作》一文的标题会生发这样一系列的思考:什么是合作?为什么要合作?怎样才能合作?“学会合作”有什么意义呢?这些问题正是这篇演讲稿所要涉及的内容,自然会促使学生认真探究课文,求得深入悟解事理。
二、紧扣题眼,巧设教学主线
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题中有眼。题眼便是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全文的统帅,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教学中,从题眼切入阅读,可以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做到巧设教学主线,明晰教学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如此指导学生借题求文,不仅在指导读书方法,更是在引领学生体悟文学艺术。
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可紧扣“打”字设计如下教学主线:为什么打?怎么打?打的结果怎样?课题中的“打”在文中用了什么字?为什么用“打”而不用“扫”?这样设计,让学生在理解文体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体会林冲的谦虚、忍让。《狼牙山五壮士》可以抓“壮”来体会英雄的壮言、壮行、壮志、壮举和英勇悲壮。这样学生在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过程中,学会解读文本,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三、个性朗读,多元感悟文本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不同的鲜活生命个体,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历和情感感知文本的。同一个文章的标题,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理解水平、所站角度不同,会对文章标题所包含的语言信息有不同感悟,其朗读的节奏、重音、情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文题时,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有意而巧妙地引导、点悟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产生有个性、有价值、多元并存的感悟效果。
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揭题释题教学片断:
师:(出示《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谁来读好课题,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个性。
生1:读课题(重读“信念”)。
师:听出来了,“信念”一词你读得特别坚定。能说说信念的意思吗?课文中谈迁的信念是什么?
师:谁再来读读课题。
生2:读课题(重读“打不垮”)。
师:“打不垮”三个字你读得真有力,读出了谈迁的坚强。
师:谁还能读好课题?
生3:读课题(重读“厄运”)。
师:你强调了“厄运”,你知道什么叫厄运?文中谈迁的厄运是什么?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把读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能读懂文题,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文本标题演绎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场所。
四、补充题意,凸显文本主旨
文章的题目常是精妙之作,是文本的高度浓缩,如何使题目成为凸显文本的主旨,连通文意的入口,为学生深入文引路铺桥,应该是解题释题的重要创意目标。针对题目的这种浓缩性,我们可从题目的内涵感知入手,并结合文本内容对文题进行扩充,可通过增补一些修饰成分,增拟一个副标题,增加一个标点等方法,揭示题目的丰富内涵,增强对文本的理解。
如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揭示课题后,教师板书“的安塞腰鼓”,要求学生迅速阅读文本,并用文中词语修饰,从而概括出“亢奋”“豪迈”“震撼”“火烈”“粗犷”“惊心动魄”等词语。这样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文本的内容,还训练了揣摩、品味关键词语的能力。在《生命?摇生命》一课解题时,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给课题加标点。学生有的加逗号——《生命,生命》,表现了人生苦短,对生命脆弱的无奈;有的加感叹号——《生命!生命!》,表现了对生命的敬畏,热情礼赞了生命的顽强、勇敢和快乐;有的加省略号——《生命……生命……》,表现有意义的生命价值是永恒的。小小的标点在解读文题中发挥出异乎寻常的作用,让学生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并体悟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获得情感体验。
五、层层剥笋,步步深入文意
由于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必然拥有巨大的信息量,需要层层透析,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方可解得全意,识得“庐山真面目”,这正如“剥笋”。层层剥笋就是教者紧扣文题,从一点切入,然后逐层展开,层层递进,直至最后揭示文本主旨。这样层层剥笋容易激起教学高潮;这样扣词析句,能有效落实字词训练,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火花不时闪现。
如导读《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教师可针对课题蕴含了较多知识点这一特点,采用层层深入的剥笋术。教师由超短获奖小说《网》谈起,板书“网”,引导大家说出所知道的网:“电网”、“蜘蛛网”、“丝网”、“互联网”(板书)……再让学生说出新鲜的网——“国际互联网”(板书);最后引向课题:“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板书),然后发问:什么叫奇妙,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里?引导学生深入学文。于是在黑板上次第展示的板书轨迹是“网——互联网——国际互联网——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四个知识点形成了教师解题的巧妙的艺术构思,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层层递进,熔解题释疑与引领文意于一炉,浑然天成,不留斧凿,有巧夺天工之妙。
六、图文并茂,直观感知文本
课文插图是配合文字的理解而添加的图片,许多插图新颖独特,富有童趣,不仅增强了课文的趣味性、形象性,对解读课文内涵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合理利用插图,理解题意,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文中插图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深入解读,精心设计,就已“成功了一半”。
如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时,可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画着什么?它们在什么地方?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图画很简单,也很形象,学生带着兴趣,揣着疑问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又如,在板书《画家与牧童》课题时,教师将“画家”两字写得特别大,“牧童”两字写得特别小,让学生观察课题,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观察发现:老师写课题和平时不一样,为什么要把“画家”两字写得特别大,“牧童”两字写得特别小呢?教师顺势引导阅读课文,在文中找答案。
七、背景拓展,引发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的欲望和探究的欲望。由于教材中有些课文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相差甚远,因而制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在预习时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在解题时适当引入一些相关的故事、儿歌、谜语、传说等背景介绍,不仅可以丰富与课题有关的信息量,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文本的理解。如写历史伟人的课文,引一件相关的轶事;记名胜古迹的课文,说一段优美的传说;读名著的选文,讲一段相关的故事等,都会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导入:先让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爱因斯坦其人,从而了解科学巨人的生平事迹。然后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位是12岁的小姑娘,这一“大”一“小”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急于得到答案的学生很快便沉浸到课文阅读中。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可先简介“林冲误入白虎堂”的故事,既营造阅读古典小说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交代故事的起因,降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解读文题的方法多样,不一而足,真谛在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用好文题这把金钥匙。只有在课题与课文之间画直线,才能缩短课题到课文的距离,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这才是智慧的教学,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宗海.上好课: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2]周一贯.语文教学优课论.宁波出版社,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