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信仰建设的关系
2013-12-29潘海涛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摘要: 社会的信仰建设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既有信仰建设对社会经济体制建构的影响,又有经济体制对信仰建设的反作用。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对于促进信仰建设的良性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经济体制信仰建设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需要有一种主导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共同信仰,我国意识形态的价值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构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基础的一部分,是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和运行方式,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与主导信仰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于体制自身带有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因此会对属于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影响。信仰建设本身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影响经济体制的建构和运行。社会的信仰建设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需要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本文就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探讨。
一、信仰建设影响社会经济体制的建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个社会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的,但是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反过来就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也会受到社会主导信仰的影响,在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建构。其中,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是影响经济体制建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改革前后实行的经济体制深受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影响。
1.改革前信仰建设对计划经济体制建构的影响
我们党在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后,要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不仅要在新的国家政权中占据统治地位,而且要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为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依靠强大的政权力量,通过各种措施和战略,逐渐消解了其他的异质意识形态,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实现了高度的一体化、齐整化,形成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强势控制,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民众中具有了高度的一致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指导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建构起来。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计划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替代物,无疑被看做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必然造成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当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取代了资本主义后,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有可能和有必要实行“计划经济”,从而保证社会经济按比例均衡发展。当然,马恩并没有使用“计划经济”概念,但其理论中已包含这一思想,“计划调节”可以说是“计划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许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眼中,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改革前,由于政治斗争、意识形态的需要和经济体制认识上的僵化使人们认为计划经济与马克思主义是完全一致的;其次,因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上,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是具有高度自觉性、计划性的,而计划经济恰恰最强调计划性、集体行动和集体主义,认为这更能够体现人们行动的自觉性。因此,人们很容易认为,实行计划经济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必然的一种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由于更多地偏重“小我”的利益,因此被认为是与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人思想的崇高境界相背离的。所以,我国在理论上接受了斯大林著作和苏联教科书的观点,在实践上模仿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模式,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主要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通过指令性指标管理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的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同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效益低下,缺乏活力。我国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对这种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2.改革后信仰建设对市场经济体制建构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仍然是中国各领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但与过去意识形态向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社会生活全面政治化不同,改革后,意识形态对公共生活的影响有所减弱,在信仰建设方面,允许多种信仰的存在,从某种角度讲是政治环境更宽松和社会更民主的一个表现。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这为不同观点的提出及不同见解的论战、批评和反批评提供了可能。思想的解放使人们在实践中重新认识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了过去对市场经济错误与教条的认识,人们不再将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制度,看到了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间的一致性,为进一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理论是当前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理论根据。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所以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必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促进当前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这与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的要求是一致的;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原则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定是一致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社会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而公有制恰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并存,则赋予了社会主义经济以竞争力和活力。从分配制度来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在分配上通行的是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个原则实质上仍然是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原则的体现。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公有制为主体、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既有利于鼓励先进,提高效率,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又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和激化社会矛盾,而最终可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符合社会主义目的的,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终理想是一致的;再次,市场经济对物质利益的重视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性是一致的。市场经济是功利的、重视物质享受的。从人的追求来看,对物质目标的追求是一个很重要的价值目标,即使当人们追求精神价值的时候,也不否认物质价值的重要性。离开了人的利益,一味强调信仰,就有可能把信仰变成虚幻的东西甚至是虚伪的东西。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注重自己的物质利益和物质生活,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以此为前提才可能有真正的精神生活、真正的信仰。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市场经济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现实的、积极的信仰,它所信奉和追求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宏伟目标,它既是人理想和愿望的寄托,又是可以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而达到的现实目标。它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强调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注重人们的物质生活,因此具有较大的物质价值,它以此为基础,鼓舞人们塑造完美高尚的新人格,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是最具有现实性的信仰。
二、社会经济体制对信仰建设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当然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它对于社会的包括思想信仰在内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往往都是通过生产力实现的。经济体制如果适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有效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和物质方面的需求,就能坚定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信仰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引发民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
1.经济体制施行的客观效果对信仰建设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经济恢复和重建时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这一特殊时期,该体制使国家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点,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最需要的部门,起到了保证经济的顺利恢复和发展的积极作用。虽然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遭遇了一些曲折(“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但成就毕竟是这十年发展的主流。计划经济体制通过推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了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取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计划经济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负面影响在国民经济进入正常发展时期后日益显现,计划体制把国有企业统得过死,窒息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束缚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造成了生产的低效益。同时由于主观计划的随意性和失误,又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僵化的模式不但没能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反而造成了短缺经济,各种生活物资极为匮乏,不得不靠票证帮助分配,这必然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进而对党的政策路线乃至社会主义道路提出质疑,经济实践的失败导致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与否定。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由计划走向市场的过程。在1992年的十四大上,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三十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各种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取得的初步成功让人们体验到了共同理想的力量并重新坚定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这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主导地位起到了积极的巩固作用。随着社会成员的责权利不断明晰且规范化,个体意识不断增强,不同价值主体的意识被唤醒和强化,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中国的信仰结构开始由“一元封闭”走向了“多元并存”,虽然不能说市场经济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但其负面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市场经济中的自由竞争和高度开放在导致信仰自由原则确立的同时,也会带来信仰的混乱和无序,甚至是倒退;其次,由于市场体制建构过程中的不完善和市场的变幻莫测,难免igIqITnFuZMmgSae27j4JLQWFH7OSG1Jtb/uUde5hro=会出现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当某些在现实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人无力改变现状时,很容易逃向现实之外,在各种适合自己的宗教与迷信活动中寻求内心的慰藉;最后,市场经济中的实用主义易于滋长迷信。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信仰领域的混乱、无序,甚至倒退给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无疑带来了冲击。
2.经济体制的特点对信仰建设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高度统一化、行政命令化的特点有助于形成信仰高度同质化的局面。在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似乎带有了某种“计划、命令”的非主动、非自愿色彩,因为在这种人、财、物完全由行政部门统一调拨和分配的条件下,人们只能依附于国家,无论是行为还是思想都受到行政权力的绝对支配,当公民的主体意识被扼杀,在信仰上形成高度统一的局面就不足为奇了。
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功利化的特点,对信仰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市场经济是讲究物质利益、自我实现的,这容易诱发个人主义思潮和拜物教的滋生,不少人强调自我私利,有时甚至不惜损害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这与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集体主义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拜物教倾向是普遍存在的,并突出地表现为拜金主义,不少人把对物质财富的追求看做是人生的主要目标,甚至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拜物教与共产主义信仰是相对的,过于执著于对“物”的崇拜,无法使人实现精神的超越,不能引人向上,这些都给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
总之,在当今中国,既要处理好经济体制中暴露的问题,又要结合其特点搞好主导信仰的建设。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掌握其间的发展规律,对于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仰建设、应对各种思潮的挑战、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信仰建设的良性发展又能使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运用于指导经济体制的改革,有效地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桑百川,王全火.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课题项目:2011年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论当前体制问题对信仰建设的影响”(编号:GDQN20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