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2013-12-29张继俊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摘要: 在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兴趣;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师生关系学习兴趣个体差异
  
  初中数学新教材、新理念、新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结合数学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1]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数学模式。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往往过多地发挥主导作用,而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
  二、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觉得每个知识点都是自己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教给他们的。
  例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中,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得出:⑴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⑵具体转化方法是采用添线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⑴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⑵从一个顶点出发连接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有多少条对角线?⑶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⑷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总结出许多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还探索出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既活跃了思维,又锻炼了创新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乡邮政储蓄点和信用社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到银行收集的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最后选派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最后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教学,学生愉快地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教师要特别关心后进生,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发展,时刻记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这句话[2]。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层次知识水平的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启迪后进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感染后进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后进生思考的权利。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新课标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步,指引着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善于利用新课标的教师。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罗杰斯.学习的自由.196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