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考查学生证据意识的角度审视试题的命制

2013-12-29孙建军

考试周刊 2013年38期

  摘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历史学科命题都在积极贯彻新的课程理念和评价体系,各地都希望通过历史中考评价,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进。2013年江苏省常州市历史科中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唯物史观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考查学生的质疑精神、证据意识,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这些要求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是重要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考验教师的命题水平。本文从考查学生证据意识的角度,通过对几道历史试题的探究,对在试题的命制和解析方面的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中考历史试题命制证据意识
  
  中考即初中生学业考试,是兼顾水平考试与选拔考试性质的全市统一性考试。它既要让学生毕业,又要为高一级学校做好选拔。历史教师要更好地从新课改的理念入手,结合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现今中考历史学科的命题方向,认真钻研中考历史学科模拟试卷的命题工作。中考历史模拟试题的命制工作已经成为一个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一个专业课题。
  一、试题的命制为何要体现“考查学生的证据意识”这一理念
  综观常州市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导向,着重考查了学生在新情境下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概括、归纳和整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要“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中考历史试卷的命题基于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在2013年常州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要求中提到“考查学生的证据意识”这一理念。虽然在以往的考查要求中没有重点提及,但始终贯彻其中,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及历史素养。
  以下是一道体现该理念的中考模拟试题:
  (2012年山东滨州一模第17题)材料:在民族屈辱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他们“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大将筹边上未还,相互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请回答:有人认为中国遭受的巨大的民族耻辱是历史的必然,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本题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史角度作为切入点,运用学习主题,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材料中“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与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史实有关;“筹边上未还,相互子弟满天山”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史实有关;“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与甲午战争这一史实有关。通过分析上述材料,学生能认识到在遭受到列强侵略的同时,在民族屈辱的面前中华民族各个阶层开展了反抗与斗争。在明确了历史学习主题之后,为了提高学生在新的情景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的问题的能力,设问:“有人认为中国遭受的巨大的民族耻辱是历史的必然,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不难发现,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进步潮流,落后就要挨打,中国遭受的巨大民族耻辱是历史的必然。或许此题我们可以理解为近代中国遭受略强侵略的原因,而命题老师考虑到用史实加以说明足以体现“考查学生的证据意识”。18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掠夺原料,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同时中国的政治腐败、经济的落后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更加落后世界进步潮流。历史结论的提出应该首先是基于客观的历史史实和历史依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有理有据,逻辑严密。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一曰“纸上之材料”,二曰“地下之材料”。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对史料的依赖是历史学的显著特点。如司马迁作《史记》,从20岁开始漫游生活,考察风俗,访问古迹,整理、考核、排比史料;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指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强调“孤证不足以成说,非荟萃而比观不可”和“尽可能运用典型史料”两大原则,此所谓“论从史出,史由证来”。[1]
  二、命制试题如何体现“考查学生的证据意识”
  历史意识基本的思维之一就是重证据的意识,这是学习历史必须建立的常识。“从入门学习就要树立学生重证据的意识,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的基本素质”[2]。2013年常州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要求中明确提出“考查学生的证据意识”这一理念,而中考历史对教学是具有导向功能的,指导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如何命制一道体现“学生的证据意识”的历史试题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一道2013年常州市七年级历史试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后人对澶渊之盟的评价有肯定派,也有批评派。下列相关史实中能够佐证肯定派观点的是:
  A.宋朝每年给辽绢20忘匹,银10万两
  B.澶渊之盟是双方势均力敌的产物
  C.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
  D.辽一直是宋在北方边境上的威胁
  本题参考答案是:C,旨在考查学生的“质疑精神及证据意识”。以澶渊之盟的评价作为切入点,角度新颖。澶渊之盟反映了北宋与辽的和战关系,以评价历史事件的角度考查了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质疑精神”,学会用初步的批判性思维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如果该题单纯地设问为“下列相关的评价体现了肯定派一方认识的是”就缺少了历史的客观性及史料的说服力。命题者巧妙地把考查学生的“质疑精神及证据意识”相结合,设问为“下列相关史实中能够佐证肯定派观点的是”,要求学生既结合所学知识一分为二地评价,又准确分析出以上四个选项的史实中符合肯定派的一项。本题的立意已经很明晰了,告诉学生在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内部的和战关系中,有战友和,而和是主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极大地体现了历史证据意识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历史素养。
  三、如何命制“考查学生证据意识”的试题
  在目前我国各类考试中,最难出的卷子就是中考试卷。与高考卷相比,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试题无论怎么出,难度有多大,总有解释的理由。与会考相比,会考是水平考试,考查学生的达标状况。所以,无论试题如何容易,也是说得过去的。唯独目前的中考是两考合一,既要让学生毕业,又要为高一级学校做好选拔,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考试整合在一起的考试。所以,这样的试题最难把握。[3]命制试题有它的基本要求、原则,必须符合科学性、思想性、思维性及综合性,如何命制“考查学生证据意识”的试题呢?我以此为角度,命制了如下试题:
  材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讲话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史实证明邓小平这一观念的正确性。
  本题的参考答案是: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本题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为专题,注重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而结论的形成又必须与史实相结合,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最终体现出“考查学生的证据意识”。学生首先要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历史结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我国同样可以借鉴有效的经济发展手段。这就认同了邓小平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学生在认同这一观点后能巧妙地结合所学知识,把“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与“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与资本主义相结合”这些知识点相联系,答案就很清晰了。
  我认为命制“考查学生证据意识”的试题有几个关键环节:首先要明确考试的目的,“能力立意”是其灵魂;其次要选取恰当的角度,并与中考的考点相结合;再次要精挑细选、精打细算新材料、新情境;最后要巧妙设问,抓住材料中作者所反映的历史结论,建议设问为“请用相关史实加以佐证”、“你认为作者的观点对吗?为什么?请用相关历史事件加以说明”,等等。当然,历史基本素养一定不是单独存在的,在考查学生的证据意识的同时,也可能会涉及学生的概括能力、质疑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中考导向一定是多功能的。
  要将新课标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任务之一就是在日常教学中重视证据,将凭证据说话贯穿于叙述历史事件、分析历史现象、品评历史人物等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4]因此,只有把“证据意识”渗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自我专业素养,这样命制出来的试题才值得推敲。
  
  参考文献:
  [1]张勇谦.“虚拟情境”教学须有史学的证据意识.历史教学,2013(05).
  [2]任世江.关于深化历史课程改革的探讨.历史教学,2008(9).
  [3]朱汉国,单怀俊.初中历史教师专业能力必修.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周智荣.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