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应重视情感教育

2013-12-29梅崇铁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11期

所谓“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不仅具有信号功能,同时还拥有动力、感染等功能。而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运动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培养,而且要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创设合适的情感环境,以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情趣,满足学生的情感渴望,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质和人格。

一、从体育意义出发,激发自爱和自护意识

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体育课程的四大价值,首当其冲的是“增进身体健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知道唯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才会拥有健康的体质,才能拥有快乐的生活,身体是积极工作的前提条件和资本,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子虚乌有、海市蜃楼。

在了解了体育的课程价值和体育的意义后,学生就能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从而激发其自爱与自护意识,主动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二、从成绩效应出发,锻炼挫折感和积极性

体育竞赛活动具有公平性与公正性,因此也就附带了成功与失败的双重结果。大多数人面对挫折时都采取消极态度,一蹶不振。这时就需要教师作适当的引导,教育学生正确面对竞赛,坦然面对竞赛的结果。告知学生失败是暂时的,完全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再次获得成功。所谓“胜不骄,败不馁”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直不敢面对挫折,永远沉沦在失败的阴影中,也就永远无法品味成功的快乐。

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一方面要教育学生积极进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练习,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力争在运动竞赛或测试中取得好成绩;另一方面则是直面失败,即面对失败时如何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平衡,敢于面对失败,尽快地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刻苦训练,纠正动作、技巧中的不规范和缺憾之处,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能,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去再度获取成功。

三、从竞赛目的出发,培养竞争和合作意识

竞争与合作是对立而统一的关系,同时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两项基本素质。在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合作学习和竞争机制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方面有其特殊作用。

1.利用竞争提高运动成绩。在教学中组织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个人的才干在竞争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竞争的意义还在于竞争过程中参与者得到的各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特别是在紧张或落后的情况下,心理的承受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与提高。例如组织50米短跑测试,在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后,教师先给学生讲述这项活动的规则和意义,然后指导学生如何综合运用前一阶段所学习的各种运动知识和技能,包括起跑、加速、冲刺等。接着组织分组竞赛,由于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和采用了竞赛的形式,学生成绩都很不错。

2.借助合作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动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跳绳时,教师进行了动作讲解和技术要领示范后,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3—4人,并将各个层次的学生分配到各组,然后由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组织本组进行练习,对暂未掌握的进行技术指导。这样教学效果显然比教师单独进行技术指导要好得多,提高了学生课堂竞赛的积极性和整节课的教学质量。

此外在教学传统体育,诸如五禽戏、武术时,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选择我国的体育强项,如乒乓球、羽毛球、110米栏时,借助录像等多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