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语文课柔软起来
2013-12-29史琴芳
必须承认,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该反思劳而无获的根源所在。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霸道地横亘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剥夺至少影响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直接对话的权利,这是阅读教学长期“高耗低效”的主因。鉴于此,我思考和实践的是:阅读,让语文课柔软起来。
一、多样朗读夯基础
新课标把朗读放在阅读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教学千法读为本”。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读中品悟,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阅读教学中,要让朗读充分又尽情地绽放在课堂之中,自由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让各种形式的朗读贯穿于课堂始末。替换下教师过多的分析讲解,“一言堂”的霸道式阅读教学多多少少将得以遏制。学生于听读、朗读中慢慢确立其阅读主人翁的地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阅读教学实现了流程上的简化、内容上的深入和方式上的精巧。
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以满足阅读教学的需要;二是要根据课文各自特征,适时精妙地让朗读绵亘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广泛朗读、精炼讲析,使得教学过程流畅、简约、又充满生机。让阅读柔软地、不露声色地融合在教学中。
二、个性阅读中体悟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充分的对话。
阅读首先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学生在朗读中面对文本滋生思维、积淀情感、形成认识,这是他们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朗读后自然需要在字里行间作出标注。评注中,学生已然成为这次阅读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生命所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逼着每一个孩子说同样的话,想同样的事。
个性阅读下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样不可或缺。引导得多便牵制学生思维,引导得少又散漫了课堂,适时引导很重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教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尽力从学生的立场把握和解读文本。面对一篇课文,教师要把自己设定为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面对文本,必须萌发初读时的新鲜感。教师只有甩开教参亲自阅读才会遭遇真问题,才会与学生的感受产生共鸣、发生碰撞,才能容许学生的阅读有其独到的见地,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课上,给足学生时间以最大尺度进行个性解读,没有事先预设的框架,没有昭然若揭的主题,阅读是一次充满生机的文字的悸动,是一场赋予生命的教与学的灵动。老师,也请放下身姿一起读吧。这样的情境,才可以标注“柔软”这个字眼。没有教条的限制,更无蛮横的“灌输”,对话才真正在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开始。
三、合作阅读中深入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架设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生成人人参与的自由对话。四人一组,带上个性解读的成果在和谐、自由、平等的学习氛围中,或倾听、或论说、或争辩、或接纳,思考、理解、情感在这个小群体里得以最闲适的释放,多少不论,终有所获。学生在一场看似漫不经心的谈话中获取更深入的见解,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实为“柔软”。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设法关注学生对话,并引导他们进行切实有效的交流探究。“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醒或激活”,使“静态”文本在学生创造性的延伸拓展中,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阅读教学的现状常常衍生出语文老师的焦躁,这是不容乐观的现实。课堂的变革不可小觑,如何教得不露声色,让学生学得得心应手,一次次反思,一点一点累积。由朗读贯穿,以个性阅读为主体,以合作阅读作提升,语文课柔软却也结实。
除此,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教师的赏识、精当的方法、巧妙的点拨等都可以让学生闻而恹恹又常觉枯燥的语文课充满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黄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