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英语教学渗透理想教育的特殊性

2013-12-29龚熙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11期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有别于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等人文学科,有着自己的鲜明特征。英语学科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所具有的特点,使得英语教学在理想教育上具备一些独特的优势。我认为,中学英语教学在理想教育方面应该关注以下三点。

一、导向性

我们正处在剧烈的社会发展和变革阶段,必然会出现多元的价值观念,理想教育有时必然要面对是非的判断与善恶的选择。教师要用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共同理想的教育之中,导向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在学习英语过程之中,要涉及大量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尤其是随着西方强势的文化渗透而对当代中国青年人产生极大影响的西方价值观。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而正确的认识。西方文化中那些为世界文化所认可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有益部分,我们要大胆地拿来,同时,我们也要有摒弃其有害成分的胆识和见识。当学生有不同观点出现时,如果是有关价值观等是非判断的,教师不应一味地和稀泥,不能顾左右而言他。

二、渗透性

德育的渗透性原则在中国和西方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如中国传统的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以身作则、知行结合、循序渐进、环境熏陶等教育思想,西方杜威的学校道德教育“三位一体”理论、以科尓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等等。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理想教育自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渗透性原则注重理想教育的潜移默化、民主平等、循序渐进、间接多样、完整持久,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英语教学渗透理想教育,这就意味着,它不应是旁逸斜出的,而应是与英语学科教学融为一体的。其一,理想教育的内容,一定是从教材内容自然生发出来的,不要牵强附会,为理想教育而理想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理想教育,应该而且只能依附在学科教学的主体上,它是以学科教学为依托而向学生渗透,潜移默化地渗透,点点滴滴地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受熏陶、受感染、得启示、获顿悟。其二,理想教育的方式必须是“英语”的,应该是融入英语知识的掌握、英语技能的训练或英语文化的学习和感悟之中的,应该把理想教育融入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之中“无声”“无痕”地接受理想教育。

三、对比性

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是一种不同于母语的思维习惯的养成。人们总是习惯于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世界。我们既不能固守我们的习惯和方式,也不能完全被英语文化所同化。

对于我们英语学科来说,注重对比自应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英语学科理想教育的一个优势。以中华民族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源自希腊的西方文明,是值得全人类珍视的文化遗产,相同自有,相异亦多。耶稣要人“爱人如己”,孔子宣扬“仁者爱人”;西方文明注重民主、平等、自由、人权,中华文明倡导仁义、孝悌、民本、和谐。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鼓励创新竞争,中国讲究中庸和谐;如是等等不胜枚举。真善美的事物总是相通的,我们在教学之中如能善加比较,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拓展、文明素养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认识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育中国灵魂,拓展世界胸怀。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