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文言文教学琐议

2013-12-29尹美侠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11期

文言文记载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优美的文学底蕴,深刻的哲学内涵为世人称道。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既是为了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之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懂得欣赏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文言文教学的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出真正理解、热爱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学生。

一、要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背诵

翻阅我国古代的文学资料,会发现很多著名文学家都非常重视文言文的朗读与背诵。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经刻苦背诵,甚至到了“口舌生疮”的地步,也正因此,他拥有了深厚的文学底蕴,创造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朗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但是,在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感情,体会其中韵味,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记忆,因为机械的记忆方式只能使学生短暂记住,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记忆会在学生脑海里渐渐消失。在《陋室铭》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要求学生注意朗诵的语调,要抑扬顿挫,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作者的感情,进而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二、要鼓励学生勤查词典

文言文语言晦涩难懂,这是许多初学文言文的学生的共同感受。由于年代的久远,很多历史上使用的词汇词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有些词已经退出了我们日常使用的范围。学生在进行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搞不清文章通篇在讲什么,缺乏阅读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养成学生勤查词典的好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查词典比赛,这样的比赛可以让学生在竞争中养成求知、好学的品质,对学生日后的文言文学习有很大的益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因为一篇文言文中往往存在很多知识点,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特殊强调,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可能理解的知识点很可能就成了学生的知识盲点。在进行《伤仲永》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我把“宾客”“利其然”“环谒”等重点词汇列在黑板上,要求学生查找其含义,并进行分组比赛。这样通过自己查找,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同时以小组形式进行比赛,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

学习文言文,光靠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锻炼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思考能力。当一段文章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学生首先要做的不是问老师该怎么做,而应是独立思考,在已有的知识中搜索可用资料,尝试对文章进行翻译,对于一些生僻不能理解的词汇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适当推理、猜测,并适当加入些原文没有体现的词汇,使语义更加通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一句:“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根据文意,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系列动作,可以翻译为:“(他)来到郡下,看到太守,(向太守)报告了这件事。”在这里,我们就加入了一些原文没有体现但加上后可以令文章语义更加通顺的词汇。

四、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

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也是很多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的积累过程。在文章中,对这些词汇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翻译文章的水平,要逐渐使学生确立积累词汇的意识。《论语·为政》中的句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读第四声)也。”其中的“知”是通假字,同“智”。只要学生记住了这种用法,当他们在其他文章中遇到这个字的时候,就会知道该如何翻译这个字、这句话。词汇的意义不会凭空出现在脑海里,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积累,只有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才能形成语感,才能更加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文言文的翻译。正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个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督促学生积累相关知识,为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