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诗意的思品课堂
2013-12-29李峰
【摘 要】诗意的思品课堂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为载体,以学生的生命活动为本质,在情与景的交融中,以情感作为动力,以情境交融为表现,师生自由对话,个性张扬,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享受生命的唤醒,让学生达到“入境、妙悟、升华”的状态。
【关键词】诗意 思想品德课 课堂教学
一、在导语中营造课堂的诗境
诗意的思品课堂,应通过素材的精选、媒体的妙用、活动的组织、语言的凝练,创设一个诗化的情境,让学生在诗意的教学情境中享受思品课带来的人生启迪。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本课程的特征之一。”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中挖掘生动鲜活的材料,引入思品课堂,让这些来源于生活的案例成为教育的资源,成为拓展的课程。
因此,教师能否在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里精选素材,创设诗意的教学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执教“做情绪的主人”这一内容时,教师准备了三张投影幻灯片:黛玉葬花、三气周瑜、范进中举。教师介绍《红楼梦》中的《葬花吟》,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又讲起《范进中举》,教学中再辅之以适当的解释,营造了一个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情境交融互动为表现方式的便于学生自由对话的情境。可以想象,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自然领会了“必须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情绪”的教学要求。课堂在浓浓的诗味和神韵中,唤醒着学生的情感本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在生成中体现课堂的诗趣
“诗趣”的创设,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捕捉学生学习的“意外”,通过巧妙点拨,将错就错,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让生命的活力在生成中涌动。在学完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竞争”“做四有新人”这一部分内容后,苏人版初三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课内容:根据对当今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了解,认识“地球村”,增加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做“四有”新人。为此,我根据教材要求,组织学生收集材料,开展了一次讨论交流活动。
一名学生围绕当今时代主题,介绍了2011年3月中旬开始的叙利亚危机,动荡的局势使得政府军与反对派武装持续地冲突,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学生纷纷发言,有的介绍叙利亚难民情况;有的回忆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有的阐述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干涉;有的甚至披露了2003年3月20日美国打击伊拉克的事实,谴责美国的霸权主义。也有学生分析认为,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下,不仅仅影响到局部地区、小部分人群,甚至还影响到全人类、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人以1999年海湾战争为例,介绍了在战争过程中,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贫铀弹,放射性物质对伊拉克人民的伤害至今仍然存在。并且,在战争结束后,许多原本身体健康的美军出现了行动困难、说话乏力、思维不清等症状。科威特境内数千口油井的黑烟使海湾地区不见天日,就连珠穆朗玛峰地区也受到污染,珠峰南北坡均出现下黑雪的现象。在伊拉克这个极度缺水、干旱的国家,战争导致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大大加剧了荒漠化进程。
按照预定的方案,本课重在讨论交流“责任感和使命感”,但面对学生们对国际形势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虽然铃声让学生的精彩发言戛然而止,但是透过学生课上的积极表现,我们不难发现,这时学生的学习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
三、在灵动中体现课堂的诗意
诗歌之美,美在灵动,而灵动需要智慧。苏小妹曾设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考新郎秦少游,正当秦少游百思不得其解之时,苏轼一粒石子掷于天井之中,一下子点化了秦少游,使其悟出“投石冲开水底天”的妙句,留下了千古佳话。其实在思品课堂上,学生也有彷徨之时,这时候也需要教师巧妙“投石”,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感悟诗意的生命价值。
笔者曾经历过这样一个课例,内容是苏人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让人生更加灿烂·探索人生的真谛》。师生通过活动,得出了“人的生命不在长短,而在其质量”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教师开始进行最后一个环节的教学: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在教师深情的朗诵下,整个教室诗意浓浓。“让我们拿起笔,做个计算题,如果人的一生以3万天计算,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的生命已用去多少天?还剩多少天?你做了哪些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情?在有限的时间里,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提高生命的质量?”学生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正当教学顺利进行时,出现了一个不同的音符:我只想做个平常的人,有一份工作,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幸福生活。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
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教师没有马上制止,稍过片刻后,教师轻轻地说道:没有凡人哪有英雄?没有平常哪有超常?平常就是一种超然的心境。它不跌宕起伏,也不索然无味;它没有尔虞我诈,却充满欢声笑语,须知“平平淡淡才是真”。一石“平息”千层浪,学生顿时领悟:社会上毕竟平常人居多,成为风云人物固然可喜,但做个平常人也未尝不可,只要怀有良知、正义,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就是我们生命的价值。
试想,教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平凡人”的言论,如果不及时打破课堂的混乱,把疑问抛给学生,把智慧引向学生,把思辨带给学生,那学生可能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就会失之偏颇。如果教师采用自己的讲解灌输,那也仅仅只是教师“自己”的认识而已。如果把这个问题搁置一边,置若罔闻,不但伤害了提出该问题的学生,而且失去了一次极好的教育契机和课堂的精彩。
四、在回味中体现课堂的诗韵
“无限风光在险峰”,最美丽的风景一般都需要站得更高、走得更远、爬到更险的山峰才能领略到,越不为人知的地方才越是美丽的所在。就课堂教学而言,领略美丽的风景也需要超越常人涉足的地方,深入到学生思维的“险峰”,才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般而言,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都需要经历质疑、思考、体验、再质疑的螺旋上升过程。为了能够深入学生内心,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涛,避免学生思维的扁平化,需要教师适时地对“已经解决”的问题再追问,引导学生再思考,回味“不能以言尽达,也不可以言尽达”的意韵。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内容是苏人版七年级下册第17课《克服烦恼,悦纳自己》。“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有精彩也有平凡;有快乐也有烦恼。有了烦恼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克服烦恼,悦纳自己》。”简短的导语后,教师随即出示了一幅矮个子同学因为个矮很烦恼、很没“面子”的漫画。并要求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面子”问题还有哪些,怎样看待没有“面子”的问题。由于学生均有深刻体会,纷纷发言列举实例:课间集体跑步时摔倒了没面子;有人当着别人的面说自己的缺点没面子;运动会上,1000米长跑最后一名没面子;长相不美、不潇洒很没面子;自己家里比较清贫感觉很没面子;等等。
待学生思想深处的“面子问题”都陈述结束后,教师没作任何表态,而是轻轻地吟诵了一首小诗《面子》:“几千年的面子/还在遗传/有的已发生突变/突变成打肿的脸/贫困地长出豪华办公楼/耸立一些人的体面/桌子已挤不下菜了/还说就一点点/一些人的裤带/已勒进骨头/却扮成胖人模样/迎合风流/我把面子用秤称量/却没有一点重量/我用刀把它破开/看见了虚荣/浮夸风又在吹向四方。”吟诵结束后,略顿片刻,看到学生沉思的表情,教师随即转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课堂走向诗意”,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反映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体现了教师积极建构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态课堂。“诗意”彰显的是个性,生成的是价值观,欣赏的是学生经历拨开遮月之云的喜悦和美丽。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合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