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

2013-12-29房改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3年11期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文本一直是一个论而不休的话题。综观当前的阅读教学,文本离我们总是忽近忽远,有的课堂因为没有把控好文本可多元解读的特点而导致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有的课堂却又因为寻找捷径致使教学的模式化模糊了文本解读的多元化特点;甚至在一些课堂中,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或者人文性,在价值取向上最终否定了文本价值的丰富性。本文分析了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主张阅读教学应关注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

【关键词】文本 教学 核心语文价值

对阅读教学,我们一直努力改善,并试图探讨或者澄清一个问题:阅读教学中,我们该怎么处理手中的文本?

文本该怎么处理?要搞清楚这一问题,我们就有必要观察当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种种情形,不妨先来看看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解读的多元性异化为教学的随意性

阅读教学也需要先进教学技术的点缀,目的是增加教学容量、减少教学时间的浪费。

随着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高要求和教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堂矫枉过正,似乎把过去语文课堂的朴素当做简陋,把课堂上师生的语言交流当做寒碜,错误理解了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要求的实质,片面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甚至误以为这就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呈现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对文本的关注,语文课不再是语文课,阅读教学变成了花样百出的大杂烩,课堂往往在热闹中收束,文本已经不知被弃置何处,阅读教学变成了舍本逐末的教学技术秀,课堂表面上精彩纷呈,但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文本解读所剩无几。

文本的多元化解读,体现了对解读者个性化阅读的尊重,而不是任意添加教学技术来挤占、替代师生就文本进行多角度的个性体悟,我们知道,阅读教学的根本点、立足点在于文本和文本语言,如果阅读教学中没有基于文本语言介入,那教学的价值何在?严格地说,这已经不能算是语文课了,更谈不上阅读教学!

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是师生理解文本的价值体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而不是用大量的视频画面或者音频文件替代课堂的朗读和对文字描写的想象,用视觉、听觉的“盛宴”弱化学习者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不仅不是在科学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相反,完全是与阅读教学背道而驰的,否定了语文课堂本身,语文听说读写的学科特点只剩下听和看了,这样的阅读教学还有多少意义?

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是语文课本身的学科特点,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就文本语言展开的语文活动。随心所欲地肆意蔓延阅读教学的边界,让语文课堂在背离学科特点的错误思想的误导下,一味强调课堂的花样翻新,借此提高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多样性,就会丢失阅读教学的科学性、对文本理解的深刻性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二、教学的模式化替代教学的多元化

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所有的文本按照文体被统一化、机械化、模式化地处理。教师在同一类文体的教学上已经很有心得,而且形成了颇具系统的规模化教学。按照文本的文体划分,自然而然地进入程序化操作范式,完全置每一篇文本的独立性、个体性和人文性而不顾,大刀阔斧地按照高考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豪爽“解构”,同一类文体的任何文本都是用一个范式进行教学,完全忽略了每一篇文本的不同体悟和各具特色的“语文味”。

所有的文言文教学就是局限于“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特殊句式和翻译),而没有一点“文”的涉及。

所有的记叙文教学就是搞清楚写了几件事,哪里是记叙,哪里是描写,最多简单告知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写。

散文教学就是抓住几个“形”,找到它们的“神”,外加某一段的语言分析,从不考虑风格以及情事理的分析与鉴赏。

诗歌教学就是从意象入手,牵出作者情感,强调写作技巧,完全没有吟诵和品味。

凡此种种,都是把阅读教学等同于文体教学,无视文本和文本之间的区别。每一种文体的课堂教学似曾相识,每一个年级的教学没有明显的层递性和能力区分的特点,看上去课堂结构清晰,节奏平稳有效,教师教得从容,学生学得有法,但细致考量,几年下来,学生眼里,语文课变成了一成不变的板块课,最后,我们的文本有几种文体,就只有几种课,哪怕教20年,其实也只有几种课。

首先,这类课堂教学不是阅读教学,它没有阅读体验,也谈不上教学。根本不需要学生对文本的参与,也谈不上教学的路径。

其次,忽略了每一篇文本的独特价值,而仅仅选取同一类文体的共同特性来灌输给学生,真正有价值的最多就是每一类文体的第一篇文本的讲解而已。

最后,教学资源的使用非常单一,仅仅体现了教师一个人对某一类文体的特点的抽象概括,每一篇具体的文本、每一个学生等教学资源全部被硬生生地抛弃。

三、功能的单一性弱化了教学价值的丰富性

语文学科作为学习母语的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同的特点。既有着其他学科所共有的工具性特点,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丰富的人文性特征。这是母语教学的基本事实。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的两种立场之争仍然存在。

一种是工具性的信守者,认为语文就是纯粹的语文,不负载其他的追求,注重双基的夯实、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文本而教文本,把语文文本仅仅看作是一篇篇的文章,而没有关注这一篇篇文章背后存在的宏观上对生命、人类、环境、思想等诸多的人文思考和微观上的人性反思,在这种单纯工具性的学科功能界定的指导下教学,语文必然成为面目可憎的功利载体,语文学科的圆润丰满到最后成为了表象的语言符号的识别和比较。

一种是人文性的拥趸,注重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性,认为语文不过是人文涵养的载体,文本的价值被轻视,沦入架空分析的泥潭。作为阅读教学根本立足点的文本、文本语言,被有意无意地弱化,教师本人对文本的理解可能是独到的,阐发也许是个性化的,然而忽略了文本语言本身,课堂教学就好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虚无缥缈,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欣赏浅尝辄止,师生在思想内容上纠缠,空谈。所有这些,终将导致语文文本教学的偏差、语文教育价值的偏失。

四、阅读教学应关注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

如何正确定位文本的教学点,达成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功能的二元统一,这是当前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焦点还是落在如何看待教学文本的问题上,换句话说就是,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何物?我们该怎样来理解文本?怎样来运用文本?怎样来解读文本?

我们认为:文本是载体,也是经典。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要着眼于具体的某一篇经典,但又不能止步于此。

文本是景点,更是起点。我们的阅读教学探寻这一景点的每一处绝胜,但又不能到此一游即归。

文本是文学,指向文化。我们在享受文学的熏陶的同时,不能忽略为文化生长提供营养的那些值得关注的土壤。

一是阅读教学要从语言开始,但不能止步于语言;立足文本,但不能停留于文本。

语言是解读文本的必然起点,在阅读教学中,走进文本的切入点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何找到一条符合学生认知、符合师生课堂氛围、利于文本解读的语言教学路径,是体现教师教学机智和驾驭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什么有些教师阅读教学看起来轻松而不轻飘,随意而不随便,前后贯通而不生硬拼接,原因就在于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解读文本的切入点。

二是阅读教学必须找到文本教学的正确定位点,从而充分挖掘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

任何一个文本,毫无疑问,都具有多角度、多层次、多时空的教学价值,但由于阅读教学的空间、课时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在教学中无法实现对文本所有价值的全部挖掘和使用,这里,必然就牵扯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就某一篇文本而言,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该教什么?然后才是怎么去教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仅不能忽视文本的存在,或者片面强调语文表象的符号功能和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准确找到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点,最大化地利用好文本教学资源,让阅读教学变得更加富有张力和弹性,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归到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母语学科特点的层面上来。

只有找到了文本的一个核心价值点,我们才能够去思考如何组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如果没有一个跟具体文本紧密相关的核心价值点,那么,毫无疑问,我们的阅读教学势必遭遇前文所分析的种种尴尬境地,语文课堂也必然失去语文的味道,最终的结局还是: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终究不知道语文是什么。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