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再认识

2013-12-29黄欣荣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12期

●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1.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新课标提倡新教材具有内容的现代化、整合的教材设计思想、具有探索精神的教材设计。新课标的实施,使得各科教材加大了拓展教材内容的来源和范围的力度,提供了尽量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素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和需要,也考虑了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信息工具作为教材内容的拓展而带来的有利条件,使教材呈现出新颖、信息性等新特点。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加速器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网络教学能更提供形象直观的互交式学习环境,图文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

●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师生之间不再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课堂教学也不是单一的教育模式,教学过程更加交互、个性突出,知识和问题大量生成,师生创造力极大提高,教师的角色也有了新的定位。

1.学习课程的设计者

传统课程条件下,教师在课程面前是被动的,教师根据大纲进行理解、处理教材,进行系统的传授,“抓纲务本”是典型的要求,纵然有所创新与创造,相对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则是有限的。

以信息技术支撑的新课程条件下,“无论是‘文本课程’、‘实施课程’、‘习得课程’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钟启泉《新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前言)。可见,每位教师在新课程面前都是设计者。作为一名设计者,教师必须做到:①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结合学生知识和经验实际,发挥课程精神,有效传授知识。②要将文本课程变成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网络课程,创设合适情境,实施课程,帮助学生建构和生成知识与经验。③要利用和借助信息技术,开发校本课程,以激发课程的生成与发展,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学生能力的成长。

2.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这一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职能;另一种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信息缺乏的情况,这时候学生主动向教师寻求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得更为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特点、兴趣、个性等,以保证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一角色要求教师:①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确立学习目标,防止方向和策略的偏差。②监控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③创设良好情境,在学生既有经验和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和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④培养学生兴趣,提供学生可接纳的、支持性的心理和思想支撑。⑤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帮助其开展创造性、挑战性、批判性的探索活动,帮助其超越自我,跨越式发展。

3.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教材立体化,从原有单一的纸质课本转向以文字教材为主体,音像教材和电子教材为两翼,向网络教材发展的教材媒介体系。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将网络上知识信息应用课堂教学中去,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快速地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要有熟练的计算机、多媒体操作能力,能够将教学软件、互联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并且能指导学生进入互联网络检索信息获取知识。

●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人机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的有机的、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甚至是一些事前难以预料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因此,要避免“电脑取代人脑”、“技术取代文化”的不良技术应用倾向,防止“人机互动割裂人际交往”。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和利益,要让机器为学生服务,为他们提供方便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碍。

2.严防技术和课程教育生硬嫁接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更好地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但是有的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没有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而是刻意追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形式。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提高学习效果,反而会干扰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和学习问题上。常规教学手段能达到的,就没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

3.不让多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教学中,教师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种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任何形式的媒体都不能达到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机械、单纯地操纵机器,应适当走动,尽量多地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提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活跃课堂气氛。此外,优秀的课件应该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思想与多媒体技术之间无缝结合、适合教学实际的产物。不能仅考虑知识的表现和媒体能否运行,还要考虑学生的感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境,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