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

2013-12-29付石保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12期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是新时期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要内涵。本文提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团队精神、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网络道德和情操的优势,道德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要充分利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进行道德渗透。

关键词:小学课堂;信息技术;渗透;道德教育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三维目标,更加重视学生在思想道德层面上的成长与发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仅是班主任要做的工作,更是每个学科教师都要注意渗透的,这也是新时期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要内涵,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

● 提高教师渗透道德教育的自觉性

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教书与育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教师工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书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条件,育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学科教学中要提高渗透道德教育的自觉性,教师有了渗透道德教育的自觉性,才能更好地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在认真备好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同时还要研究和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道德因素,并且要把这些道德因素也备进备课内容中去。例如,在五年级(上)册讲《上网查找资料》这一单元的时候,正好接近中秋节和国庆节,教师备课的时候,可以把学生要探索的关键词引到“中秋节”和“国庆节”上,这样学生在学习查找资料的时候加深了对中秋节和国庆节来由的了解,道德教育也会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整个课堂中。

●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一单元时,介绍到计算机发展历史和软硬件的时候,教师可以告知学生,虽然计算机是美国发明的,但我国的超级计算机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我国成功研制“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后,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荣耀和自豪,并能以此激励自己的学习。

● 利用小组合作渗透团队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很多知识要实践操作,但是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一般可将计算机基础较好和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组成4~5人的小组。这样,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可以鼓励基础好的学生指导基础较弱的学生,最终使得小组成员都完成学习目标,都能取得进步。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时候,教师可适时渗透组员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思想,这样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 利用管理规定渗透纪律意识

信息技术课一般在计算机机房上,因此,教师应该与学生明确,进入机房后就必须遵守《机房管理规定》。比如,不能带水和饮料等到机房上课,计算机的操作要按程序,进入和离开机房都要排队,离开机房前要关好计算机并整理好台面,要把自己的凳子摆放整齐,等等。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纪律表现进行评比,对表现好的进行表扬,对不遵守规定的,要有适当的惩处措施,并强调如果不遵守《机房管理规定》,很有可能会造成计算机损坏或者人身伤害事故等,使学生明白遵守管理规定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遵守规定的过程中慢慢培养纪律意识。

● 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情操

1.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上)《上网查找资料》和《留住网上精彩》这两个单元的时候,教师可详细介绍“在专题网站中分类查找”和“在搜索网站中输入‘关键字’查找”的两种方法。应特别强调“关键字”查找的准确性和相关性问题,如要查中秋节的习俗,就需要在关键词中敲击出“中秋节的习俗”,如果只敲击“中秋节”,那搜索出来的内容就会多很多,也很难筛选,这样就能让学生明白正确使用关键字查找能减少不必要的信息出现机会,同时也减少了学生在网络上浪费的时间。另外,由于网络上的信息很多时候是鱼龙混杂,教师可借助一些因为轻信网络信息,最终受骗的新闻,教育学生不要轻信网络上的各类信息,要学会分辨,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信息安全。

2.要用文明语言进行网络交流

现在的学生在网络聊天时,经常不注意用语的文明和规范,学生之间时常有因为一句不规范、不文明的用语就恶语相向甚至打架斗殴的事情发生。因此,教师在教授《QQ即时交流》这一单元时,除了要讲如何利用QQ进行交流,更要向学生明确,在网络中聊天时文明用语的重要性。当然,还要使学生明白,除了网络用语需要文明,现实生活中的用语一样需要文明。

3.引导学生有计划、健康地上网

面对很多学生都喜欢上网的现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能采取一“堵”了事的方式,而要采用“疏”的方式,引导学生有计划、健康地上网。并且引导学生登录网络中的各类学习网站,通过对网站中各板块的学习,将学生上网的兴趣转移到解决学习网站中的各类有趣的问题上来。

4.不删除别人文件,不传播、制造计算机病毒

例如,在教授《防范网络陷阱与计算机病毒》这一单元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如熊猫烧香等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及网络的破坏的新闻以及一些传播病毒的黑客受到法律制裁的新闻,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会损坏计算机内部的信息,损坏计算机软硬件甚至会使计算机网络瘫痪。同时,传播和制造计算机病毒是违法的,任何时候都不要参与对病毒的传播。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科备课、授课和课堂管理过程中如果时时处处想着渗透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就会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的全过程,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道德教育,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也才能最终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DB/OL].

[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DB/OL].

[3]吴刚.信息技术教学呼唤道德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1(4).

[4]沈书生,李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2002(12).

[5]张颖.信息技术教学中道德思想的渗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