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自由了!
2013-12-29李春梅
摘要:我们无意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但事实上,我们在教学中已把学生的一切活动禁锢在了我们的思维框架中。学生需要自由,开放式的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因此,本文提出课堂的开放表现在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开放的课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但开放的课堂不代表放纵与放任,教师通过角色的转换使开放的课堂自由而有序。
关键词:信息技术;开放课堂;角色转变
“孩子们,自由了!”这是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同时也是我的学生最爱听的一句话,每节信息技术课前都会有学生跑来问我:“老师,我们这节课可以自由活动吗?”当听到否定回答时,那失望的表情加上遗憾的语言,让我有着满足他们想法的冲动,但理智总是在告诉我:教学任务是要完成的。
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最为期待的,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就像是与生俱来的。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走进计算机机房后,希望着今天的课堂会有特殊的变化,但是往往“收获”的是失望,千篇一律的知识点讲授,操作、演示、讨论,他们的兴趣慢慢被磨没了。我发现高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远远低于低年级的学生,这应该是学生长久以来积累出来的无趣,所以渐渐对信息技术课失去了兴趣。
我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再实践,一直在探索着信息技术有效的教学方法,探索的同时也转变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从主讲人变成了课堂上的指导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他们主动学习。不同的教学方法收到了不同的效果,但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没有满足学生真正的需要。回放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而定,小组讨论形式、问题由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实践操作也是由教师统一安排。课堂上的一切都在教师掌握中,这样的教师能算得上指导者吗?俨然是个独裁者。教师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束缚在了自己的思维框架中,学生被迫学习,被迫思考。课堂成了压迫学生的场所。试问,在这样的压迫状态下学习,会有什么结果?
● 开放课堂的真正体现
我一直在构建着自己的理想课堂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想学什么?我们需要教给学生什么?这些问题,我一直在自问,一直在自答,通过不断实践,最终得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学生需要自由;学生想学自己想学的;我们要教给学生寻找更多知识的方法,而不是记忆知识的方法。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学生因为知识结构而导致的个体差异是远远高于其他学科,统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打造一个开放的课堂,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发展思维;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有所创新。
1.开放的课堂体现在教材灵活的使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教学中,我尝试着改变了教材的结构,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使课程的选择最终落实到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
2.开放的课堂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置
不设置课堂教学目标,只给定一个学期目标。例如,对于初接触计算机的新生,我为他们设置的目标是了解计算机,能够灵活使用计算机。在学生使用计算机时我只加以正确引导,从不干预他们实践活动内容和方式;在对Word的教学中,我的要求是制作一份电子报;教学PowerPoint时,我用一学期的时间让学生体验自定义动画的妙用,鼓励他们制作一些动画性的教学课件来辅助学习,如让学生制作长方体的展开图动画等。
3.开放的课堂体现在教学重点设计
课堂开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教学重点设计上除了体现知识的学习,重要的是将关注学生自身能力发展列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问题,从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4.开放的课堂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例如,在我的课堂上,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摆脱了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中能自由地学习,可以随时为出现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与教师争执,有时忘我地投入到作品的制作当中,有时会兴奋地大喊在软件应用技巧方面的发现,有时会炫耀自己的收获与成功。课堂处处有惊喜,处处有欢乐。教师除了扮演指导者的身份,更多的是扮演旁观者、合作者。
5.开放的课堂体现在评价方式上
我的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自我评价要求说收获、说不足。每节课学生都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他人评价要求说优点、提建议。学生选择性地对他人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做评价,也可邀请他人为自己做评价。教师评价力求全方位、重事实。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适时记录学生的发展与不足,既不盲目表扬,也不过分批评,要以公平公正的思想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评价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评价中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因材施教,及时指导;在评价中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性格。
● 开放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开放、自由的课堂,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放纵与放任,教师应该尽力通过角色间的转变让课堂自由而有序。
1.做道德教育家
网络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传播着一些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德育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如何健康上网,如何使用公共电脑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给出明确的、正确的引导。
2.做课堂旁观者
在教授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时,我们应只做个旁观者。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总结出的经验,想必最能让学生记忆深刻。例如,在刚入学时的键盘游戏、鼠标游戏、打字游戏;计算机自带画图的涂鸦;金山画王的使用等,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在摸索、探讨、交流中自主学习。
3.做知识解惑人
到了小学高年级,有些信息技术知识点的学习就需要教师的帮助了。这时教师是解惑人,可以针对个别学生单独指导,也可以把共性问题拿出来共同讨论。例如,自选图形的组合可以作为一个共性问题,统一解决。而学生在使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时想实现自己的独特设计而提出的问题,可与之单独探讨。
4.做作品欣赏家
当学生完成一个作品时,我们要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因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作品的质量会有所不同,但要相信无论什么样的作品,都是学生用心完成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正面、适当的表扬。
5.做实践合作者
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不防与学生合作完成一件作品,合作完成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的过程,更是师生间沟通的过程。
“孩子们,自由了!”现在这句我经常说的话,让我和学生之间多了亲密,多了交流。课堂本就应该是学生自由学习的地方,我们何不放手,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其实学生的潜能很多时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学生在面对他不懂的东西时,往往会有自己寻找答案的方法,而利用这种方法寻找答案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影响远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