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4P模型的国内外创造力研究综述

2013-12-29李婧君韦小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12期

摘要:文章根据创造力的4P模型对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创造力研究进行梳理,针对现有研究分析当前的创造力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应整合创造力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升研究的效度。

关键词:4P模型;创造力;综合性研究

创造力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以前,但真正科学的创造力研究开始于Guilford担任美国心理协会主席期间对创造力研究的呼吁。面对数以万计的创造力研究,本文采用Rhodes提出的创造力4P模型[1]进行论述。4P模型将所有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分为创造者(Person)、创造过程(Process)、创造成果(Product)和创造环境(Press)四个方面。

● 创造力概念界定

创造力研究的领军人物Guilford关注的是发散思维,[2]他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个体创造过程的具体表现,其核心是发散思维。他利用因素分析把创造性思维分解为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精细性四个方面。

另一部分研究者对创造力的定义关注的是创造成果的特性,大多数都认为创造成果应包含新颖性和适宜性两大特征。当然,综合考虑创造力的四个方面的定义也是存在的。

尽管不同学者对创造力的界定各不相同,但创造力成果的新颖性和适宜性是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将创造力定义为一种包含多个维度的综合品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对创造力的研究要多方面、多维度地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 基于4P模型的创造力研究回顾

1.创造者

(1)创造力与动机

实证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对于创造力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仍然存在争议。至今还未达到共识的原因有两个。首先,不同的学者测量创造力的手段不同。例如,认为外部动机有害的学者运用共感评价技术对创造力进行评价,是建立在评价者对创造力的内隐观念上的;而认为外部动机有利的学者则是运用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上的评价方法。其次,对动机的分类过于概括。现有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而新近发展起来的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ed Theory)则根据自我决定的程度将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内摄调节动机、认同调节动机和内部动机,认为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是可以转化的,处于一个连续体上。

(2)创造力与人格特质

Guilford将创造力人格归结为八项: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中。

与Guilford的理论类似,近期的研究者证明创造力个体更沉默寡言、喜欢支配、严谨、对规则的蔑视、敏感和自负、外向和开放。但是,也有一些与Guilford的理论相反,如严谨自律性被有些研究者证明与创造力负相关。[3]

(3)创造力与性别

创造力与性别的关系在创造力研究中掀起了很多争论,我们可以看到创造力与性别的研究越来越细化,做的研究越来越复杂,并不单一考虑性别的生理区别,而是加入了性别角色这个变量,这体现了近年来对创造力研究的多元化发展,为今后做研究指明了方向。

2.创造过程

(1)创造力与发散思维

近代的创造力研究来源于研究者对流畅性是否是智力的一个成分的验证,其结果表明流畅性与IQ的相关是0.3,不能代表智商。[4]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Guilford和他的同事们研发了发散思维测验,他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本质,并提出发散思维应该包含的智力品质有:思维流畅性、思维灵活性、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精确性。但是也有研究者发现在有杰出的创造力群体中,发散思维并不能区分出他们的创造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发散思维测验并不适合对杰出创造个体的创造力进行测量。

综上所述,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必要而不充分的特质,它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创造力,但是不能完全代表创造力。所以,我们对创造力的测量必须综合考虑发散思维、创造结果、创造环境等方面。

(2)创造力与注意力

注意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十分复杂,注意力对创造力的影响也存在争议,因为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条件、被试和实验所用的材料等。所以我们说,实验法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它测得的实验结果与真实情境下是会有一定差异的。

(3)创造力与联想

认为创造力与联想有很大关系的学者将创造过程定义为各种已有成分通过联想重新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流畅性决定了创造力的高低。但是,对于个体所联想内容的不寻常性是有争议的。从研究可以看出,更深一层次地探讨认知过程与创造力的关系是有难度的。因为认知过程是特别抽象的,只能运用间接方式去测量,这样的话就会造成误差从而导致各个研究结果的不同。

3.创造成果

在创造成果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创造成果(创造力的想法、出版物、作品等)的特性。对创造力成果的评价比较好的是同感评价技术,这个方法主要是请相应领域的专家对创造力成果进行评价,发现即使没有制定创造力的评判标准,专家利用其对创造力的内隐观点对创造力进行的评价也是十分可靠的。我们知道,个体的内隐观点是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有相对较高的预测效度。

4.创造环境

(1)组织支持对创造力的影响

现有的环境支持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都集中在工作环境上。工作中,对创造力的支持就是员工能感受到的自己所处的组织和上级对其独立工作、追求新想法的支持程度。

但是,已有研究都只是在工作情境中调查环境支持对创造力的影响,这是十分局限的。因为人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中,不仅有上级、工作伙伴的影响,还有家庭、学校、社会氛围、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建议将这些环境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力求得出更有说服力和实用性的结论。

(2)家庭对创造力的影响

◇出生顺序对创造力的影响。对于家庭对创造力的影响,最早是对出生顺序的探讨。学者发现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们都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这个研究引发了后来的研究者对出生顺序这个家庭因素的热烈探讨。Alber通过对诺贝尔奖得主、杰出的诗人进行研究提出并不是出生顺序影响了创造力,而是在家里的特殊位置影响了创造力。[5]

对于这种现象,推测其原因是在家中有特殊位置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关注,这些关注促使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新想法、新做法有更多的包容,对其成就有更多的奖励和鼓励,从而对其创造力产生了支持效应,造就了其创造力。

◇父母特征对孩子创造力的影响。Miller和Gerard通过研究得出了三个与创造力有关的父母教养特征:低程度的权威性和约束性、鼓励孩子独立、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6]

父母对孩子的创造力的影响研究能够启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怎样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但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影响创造力的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应该是通过内部因素影响个体的。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创造力的影响。我国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与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和创造力特质皆有着明显的差距,[7]并且研究者推测内部动机和学业成就可能是社会经济地位与创造力关系的中介变量,但是并未提出有力证据证明内部动机的中介作用。

(3)奖励对创造力的影响

以Amabile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奖励会使个体趋向完成外部目标,这会削弱创造个体内部兴趣和激情从而降低个体的创造力;同时,也有一批学者认为奖励是可以提高创造成就的。

这些研究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意见,可能的原因在于研究者的实验情景设置、奖励方式、被试所处的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而导致的。纵观这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外部奖励对个体的创造活动产生了支持效应,让个体产生了创造的内部动机,那么就有可能对其创造力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是消极影响。所以,什么样的奖励能够让个体感觉到是对创造力的支持并逐渐转化为个体的内部动机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 讨论

1.缺乏综合性研究

纵观创造力研究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创造力4P模型中的一个方面展开研究的,缺乏多维度、多方面结合的研究,对创造环境的研究大部分只是探讨改变创造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但创造力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环境有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动机、注意力、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进而影响个体的创造力水平,个体的特征也有可能通过改变环境进而改变其创造力的水平。因此,研究创造力应该将环境因素与个体内部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即将个体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得到更有力的数据资料,才能对当前的创造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8]

2.创造力相关研究的效度问题

现有的创造力研究在研究的效度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有的大量的关于创造力的文献都是泛泛而谈,并没有实际的理论和数据进行支撑。其次,缺乏构想效度,大多数研究都选取一种测验或者问卷测量创造力,但这些测量手段都有其优缺点。最后,缺乏生态效度,大多数研究都得出了一些理论和观点,但是投入实践的很少。

3.缺乏对大学生群体创造力的研究

很多研究者忽视了大学生的创造力。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很多学者认为儿童、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快速成长期,所以在这个时期培养其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各方面已经相对成熟,提升其创造力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研究创造力人格特质的学者多倾向于选取已作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做被试。但创造力研究不可忽视大学生,大学生阶段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祖国的希望,是国家的储备力量,他们正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如果为大学生创造很好的创新环境,系统地研究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就可以为国家制定法律政策、营造人文环境、改善相关服务等方面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Rhodes M.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In frontie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Beyond the basics [M].Buffalo,NY:Bearly,1961:216-222.

[2]J. P. Guilford. 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50.5:444-454.

[3]Mark Batey, Tomas Chamorro-Premuzic,Adrian Furnham.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deational Behavior: Can the Big Five and Psychometric Intelligence Predict Creativity Scores?[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10.22(1):90-97.

[4]H. L. Hargreaves. The “faculty” of imagination: An enquiry concerning the existence of a general “faculty,” or group factor, of imagin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Monograph Supplement, 1927.3:1-74.

[5]R. S. Albert. Family Position and the Attainment of Eminence:A Study of Special Family Experiences[J]. Gifted Child Quarterly, 1980.24:87-95.

[6]Miller B. C.,Gerard D. Family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in Children:An Integrative Review[J]. Family Coordinator, 1979.28:295-312.

[7]David Yun Dai, et al. Influences of Social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on Creativity During Adolescence: Does SES Matter?[J]. Creativity Resourch Journal, 2012.24(2-3):191-199.

[8]Kuo-Hsiung Chen, Jui-Mei Yien,Chien-Jung Huang. The Perceived Leader Support Behavior for Subordinate’s Creativity: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rust[J].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1.7(2): 257-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