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课堂”研究的目标定位

2013-12-29张际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12期

编者按:“未来课堂”项目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教师教育创新基地和优势学科平台建设》子项目“教师实践创新的主阵地”研究内容之一。该项目由华东师范大学张际平教授领衔,带领强大的研究团队,并与多家科技企业紧密合作,经过两年左右的研究,在课堂的理论研究、物理空间的设计、新技术新媒体的运用、多种互动形式的实现、学生座位的形态组合、教学平台的设计开发、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及教学实践的探索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类教学机构和部门的极大关注。

将课堂视为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重点关注在信息通信技术(ICT)环境下,如何实现课堂的人本性、生态性、智能性、互动性、混合性与开放性等,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没有课堂的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真正的信息化。未来、正来、已来,这是对“未来课堂”的写照!未来课堂顾名思义是指“将来”的课堂,而“将来”一般是泛指“现在以后的时间”,所以“未来”一词从时间跨度上并不意味着遥远,它已经到来、正在到来、或即将到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面向现代化是主体目标或核心。在我国,社会许多领域的现代化已经初步来到、正在来到或将要来到,但教育的现代化似乎还远远没有来到。追其缘由可能是教育特殊性、涉及面太广、框框太多、观念太传统、升学压力太重、高考指挥棒,等等。那么,未来课堂的提出,与教育的现代化又有何种关联呢?研究它的目标具体定位在哪里?或者说未来课堂到底要改变什么呢?这正是本文力图探讨的命题。

毋庸置疑,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教育信息化,这一论点在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已经阐述清楚,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客观地说,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这可以从我国实施的数字校园、远程教育、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等项目中找到答案。但在这些进程中,人们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对象:课堂。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忽视课堂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又如何谈起呢?未来课堂提出的宗旨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下,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和支持教与学主体的自由与发展,建构课堂各要素(人、环境、技术和资源等)之间的和谐关系。落实到具体目标,未来课堂的研究应该带来“环境的改变、教学的改变、学习的改变、认识的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变的核心是面向一切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

● 环境的改变

郑金洲教授2001年就将现有的课堂评价为“基本处于千篇一律,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和静态化”。然而,“课堂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吴兆颐,2009),“课堂应该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1997)。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为何会是一个处于教条、单一、模式、静态化的状态呢?此外,飞速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思维、工作、生活等方式,作为学习和思维的重要场所之一,难道这一环境就不要变吗?

荀子曰:“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指的是环境对事物影响的重要性,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呢?而“孟母三迁”、“狼孩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都表述了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环境可以改变人的真谛应该是得到了人们的共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处在轻松愉悦、健康向上的环境里,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也肯定会是无比愉悦和健康向上的。

未来课堂主张的核心之一就是物理环境的改变,改变现有课堂的教条、呆板、枯燥的状况,寻求让课堂“充满灵性,充满生命活力”,实现以人为本,人性化、生态化的舒适环境要求。舒适环境不仅仅考虑物理空间的布局,温湿度的可调、声光的美妙、桌椅的灵活等,还要便于组织教与学活动的灵活实施,包括便利师生、生生、师生与资源、资源与资源之间的交互、无线的泛在接入等。此外,环境还应该考虑一定的文化元素,如体现本地区、本校、本年级的特色文化等。

● 教学的改变

当今,以人为本的课堂转型初步成了教育工作者们的追求与共识。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正朝着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方向变革。这也就意味着:教师角色能否转变到位,是决定课堂能否真正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关键。以生为本和以学施教是为了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未来课堂其实就是“为了学、设计学、服务学”所创设的一个环境,而前提必须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变。换句话说,如果教师不变,教学就不变,教学不变,课堂就不变,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其结果就是“一切没有改变”,以生为本和以学定教就是空中楼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韩愈《师说》中对老师的概括,流传了千年,这在文字时代具有合理性,而对于知识爆炸和更新速度奇快的信息时代,却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目前在我国最为常见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是讲授、实验、观察、练习、复习和综合课等,尤其是“五环节”教学模式最常见,很多教师都简单地认为“五环节”就是最佳的教学方法,包括许多学校招聘教师或赛课活动时,考查教师时的主要标准是知识讲授能力。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教师始终是“灌输”,学生始终是“容器”,双方始终都是被动者,其教学效果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未来课堂所创设的环境和提供的支撑正是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具体可以体现在四个“是”与“不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和谐、互学的关系,而不是一种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教师是引导、启迪、帮助学生的智者,而不是表层知识的灌输匠;教师是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引领者,而不是只注重分数的考核官;教师是教学变革的创新者,而不是传统模式的继承者或守护神。

● 学习的改变

当代学习理论关心的重心从让学习者接收知识转向如何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这一转向重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参与度、主动性和思维性,更注重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所以这就要求学习环境(包括课堂环境)能提供知识、经验、感官刺激、交流互动,思维练习、应用与迁移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支持学习者主动学习。

对于学习来说,无论如何分类或描述,三层之说和三境界是应该可以得到认可的。三层之说是指:苦学、好学、会学。苦学就是所谓的“刻苦、刻苦、再刻苦”。这一层的学习基本不会感受到学习之乐趣,是一种被迫、无奈、枯燥、恐惧之感,其结果肯定是厌学、烦学、弃学(目前我国多数学习者处于这一层次,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好学层次是属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学习有兴趣,自觉性,没有被迫与无奈之感,其结果是取得好成绩有自豪和成就感,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我国较少学习者是在这一层次)。会学层次懂得如何学、科学和有效地进行学习,往往事半功倍,学得轻松自如,思维清晰敏捷,其结果是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国极少学习者处于这一层次)。会学者一定具有极强的思维能力,因为“思维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不争的事实,离开“思维”的“知识”就变成“死知识”,而学“死知识”的过程当然就变成“死学习”,“死学习”靠的是“机械重复”,所以必然是枯燥的、低效的、令人厌倦。一般而言,达到会学层次的学习者,都具备了三种境界: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一。“三不唯”并不是说不尊重师长、否定书本、钻牛角,而是有自己独特见解、善于思辨、多视角多维度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课堂环境为学习带来的改变最吻合会学层次的学习特征,也为好学者带来便利,为苦学者带来解脱。未来课堂所创设的环境不仅能提供多层次的信息呈现、思维可视化的知识表达、自由的交互、增强现实、多屏架构、超大型显示、无线分屏等多种前沿技术融入课堂,可以将物理空间与在线虚拟空间进行有效整合,让会学者如虎添翼、自由翱翔,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适应性得以充分体现。尤其是思维可视化技术在未来课堂环境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开启了学习者思维的六度空间,激活了右脑功能,使苦学者和好学者向会学层次迈进,而会学者的思维将更加清晰敏捷、学习的有效性得以进一步提升。

● 认识的改变

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一项重大目标,着重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强调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国许多省市都按照纲要制定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以上海为例,教育信息化具体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重点示范项目建设也提及了“要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促进课程改革,创设新型的教与学模式”,打造“数字课堂、温馨课堂、情趣课堂、有效课堂”。这些都表明信息化环境下的未来课堂建设是一个必然趋势,它已经来到、正在来到、将要来到,你准备好了吗?

从认识上讲,未来课堂似乎与信息技术、环境创设、装备配置、条件改善等方面有关,但从本质上讲,它将以人为本、以学为本作为出发点。本研究之所以提出未来课堂的命题,只是希望在认识上引起人们的思考。我们看到,在提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经费不断加大投入的今天,有多少是直接关注到课堂建设的?在提出加大推进智慧教育、数字化校园、数字图书馆、电子书包等建设的时候,多数的课堂依旧是千篇一律,教条、单一、模式、静态,与热火朝天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似乎格格不入(实际上,这也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本文就不具体展开)。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也许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主导教育的变革,但它肯定可以创造一个可扩展的智能,而真正的智慧在于我们如何去掌控这种智能。

未来课堂之所以说是以人为本和以学为本,是指它带来的智能可以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内容呈现形象和动态化、互动交流实时化、空间拓展无线化、学生组合任意化、资源提供充分化、装备操作便利化、使用管理一体化。这些智能足以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气、生气、活力”。让我们共同关注、打造、提升未来课堂,相信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