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待的魅力和观察的魔力

2013-12-29杨梅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12期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教师的课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成长,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观察他们的问题,课堂因此会有更多魅力与魔力。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学会放手,同时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 在等待中成就自主成长的魅力

1.课前的等待

过去的场景:教师匆忙踩着上课的铃声进入课堂,教室里还有没结束的热火朝天的讨论,强硬制止课堂表面的浮躁,大声音宣布课题,学生着急地下载资料。

现在的场景:学生陆续进入机房,安静地坐在自己位置,通过大屏幕投影,了解课题和任务要求,下载需要的资料,打开素材和涉及的工具,开始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的课堂提供了先进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交流碰撞聚集的思维火花,随时都能点燃。只需在等待中沉淀足够的能量,选择恰当的时机点燃。从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每节课从哪里获取上课素材,如何上交作业。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之后,会节约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

提前在机房等待学生到来,期待每一个意外的惊喜。早早给学生释放一个即将上课的信号,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个教师很守时,学生在你的课堂上的迟到现象也会变得少起来,课前几分钟细节的等待能让你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2.课中的等待

过去的场景:学生们还没有认真熟悉本节课的内容,没有辨别出哪些是已有的知识,哪些是完全未知的空白,电子教室的锁屏功能已经完全打断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哎,刚做了一半呢,真是的!”抱怨声出来了。“看懂了吗?”“懂了。”在这样单一的问答中,学生照着葫芦画瓢开始了模仿之旅。

现在的场景:已经上课十分钟了,教师还没有去讲解,学生们偶尔交头接耳,偶尔举手示意,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夸奖已经提前完成的同学。同时,也在关注和鼓励还在认真思考和尝试的同学。问题集中出现,都卡在一个环节,于是老师征集大家意见,要不要讲一讲,同学们一致认为必要,于是开始讲,没有一步一步的操作,仅仅是点到为止。“哇,原来是这样啊!”学生惊叹。“明白其中的奥秘了吗?还用再锁屏一步一步讲讲吗?”教师欲擒故纵。“别啊老师,就快做完了。”教师窃喜,继续巡视,帮助个别同学解疑答惑。

多媒体课堂上,学生们用Flash制作的那个万能的球,上下运动,左右碰撞,沿着斜坡下滑,无不让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其实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安静等待学生们给你带来的惊喜。教学相长,善于等待的课堂总有很多意外的收获。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学生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功夫下在课外,只要提供足够有效的学习资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在沉默等待中慢慢被“逼迫”和“磨炼”出来,学生们会迷恋上这种自主学习模式,就像喷泉一样源源不断地喷出学生自己潜在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收获成就感和自信心。

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等待的过程,等待美好的事物即将发生23fjusJFBN/s/dziNLHcjQFZt+hinrkN970tCrm1Lh4=。等待是最漫长的痛苦,等待也是最幸福的期待!因为等待意味着希望,意味着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生命的美好就在于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教育的美妙同样也会展现在每一个未知的环节。教育需要等待,等待生命爆发的最强音。

3.课后的等待

过去的场景:下课铃响了,“快点交作业,赶紧交作业啦,不然老师关机了。”恐吓的方式果然奏效,很多学生遗憾地中断了设计,急急忙忙应付上交作业。最后一个同学实在是紧张着急,原有的操作也不会了,教师更着急干脆亲自帮助做完,学生在一旁傻傻站着,不断感激老师的帮助。

现在的场景: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教师提醒大家完善作品,上传作业分享成果。但是总有一些学生会在下课的铃声响起之后依然忙碌着,想让自己的作品更完美。教师说“已经很好了,基本功能完善了,课下有时间再继续完善”。特别是上午最后一节课,师生都饥肠辘辘,还有个别同学焦急地做着,好友想帮助操作的行为让老师善意地制止了,示意好友先走,教师静静地呆在一边:“不着急,你能自己做好的,有问题可以随时问老师”,耐心等待他完成大作。

算法与程序设计课堂上,代码的调试总是能检验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哪怕是一个字母的错误,如我们经常使用的逻辑函数的返回值true,很多时候学生会录入ture,机器不会和你讲人情,运行依然显示调试有误。等待我们需要修改的不仅仅是字母的顺序,更是要去学习计算机这样严谨的态度,从而更加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细节决定成败。

教师的代办恰恰是对学生的伤害,伤害了他们本来就不足的自信心,打击了他们探索的勇气和热情。一份静静的等待就是一份执著的心,相信学生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这本身的信任远远超出了内容本身的价值。用时间等待生命自己的成长,学会等待,便收获师生间一种亲切而又遥远的感觉。等待是一种过程,就像冬天的万物期盼春暖花开;等待是一种幸福,它让生命里充满最真实的未来;等待就是用最苍茫的白,去成就最蓬勃的绿。

● 在观察中发现丰富实践的魔力

有一些教师怕上公开课,特别是借班教学的公开课。经常是教学设计环节很流畅,在自己学校试讲效果也不错,但在真正比赛时却没有完全实现教学设计。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学情,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原有操作经验有差别,因为学生的一些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譬如,如何使用教学网站,如何快速地利用FTP下载资料和上传作业,这些都需要提前有所铺垫。所以更多的时候,虽然设计很好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效果。所以大都选择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课堂因此缺乏吸引力。其实,我们忘记了课堂观察的魔力,观察得力可以不惧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

过去的场景:教师一遍又一遍在机房巡视,担心教学环节时间安排,不断看表,预测下一步的教学环节何时开始。这节课,纯粹是用提前设计好的思路流程走下来。

现在的场景:任务布置下去,教师走下讲台进入学生中间,手里拿着带有花名册的课堂记录表,不断记录学生的情况并适当指导。

甲自学能力很强,善于主动摸索工具的使用,已经利用学习资源完成了大部分任务(及时鼓励,并邀请他担当老师的助手,帮助其他同学)。

乙比较小心谨慎,总是用眼看,却不敢动手去体验(“试一试,没关系,不满意不保存就行了”)。

丙不愿意自己动手摸索,总是左顾右盼地看看谁做完了,赶紧去学习(学习他人也能解决问题,但是如果你自己动手试试,也许会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期待更优的办法)。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理想状态是:所有的生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课堂观察就是发现美的窗口,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信息技术课堂的观察是多方面的,面对机器,我们仅仅期待机器按部就班的正常运行,但是面对学生,对于鲜活的生命,总是充满着不可预见性。希望我们的课堂锻炼的是思维、是逻辑、是深度。

很多细节的观察记录让教师心中有数,通过现场观察,教师抛开了一些原有的教学环节。因为提前预测的需要讲的知识点,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小组学习完全攻克了,曾经认为没有问题的环节,学生却卡住了,所以需要集体解决。教师看似是旁观者,实际上很好地驾驭了整个课堂。

任何课堂都是无法预知的,在课前永远做不到完美备课。通过现场观察,在发现问题中需要及时解决,甚至发现原来设想的步骤竟然不是最优,“教学相长”就是在课堂观察的环节逐步实现。众人的智慧是巨大的,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们,他们有很多视角值得我们学习。课堂需要敏锐的眼睛,发现孩子们更多可以飞翔的羽翼,不断地让它丰满不断给他们力量,静静等待孩子们展翅高飞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