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外国作者:出版 “走出去” 再造新模式
2013-12-29尤建忠
国内出版社“走出去”,除了传统的“出版社—出版社”合作模式,还有新出现的“出版社—作者”合作模式,虽然目前还没有成功的例子,但毕竟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努力与试探。
2013年6月新闻报道,世界著名图画书作者麦克·格雷涅茨(Michael Grejniec)来到中国,他将用三个月的时间,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创作《很长很长的蛇》系列、《阿尔伯特》系列等10本图画书作品。至此,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签约麦克·格雷涅茨,拥有了这两个系列作品的全球版权,将出版不同语言版本的实体书销往世界各地。
新闻的热点,在于这是国内出版社首次为外国作者的作品进行版权运营。与以往中国图书走出去不同的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不是签约国外出版社,主推的也不是国内作者的作品,而是直接与外国作者签约,向海外市场主推外国作者的作品。显然,这是一种全新的中国图书走出去模式。
那么这种新的模式有什么特点,在操作上又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在这种新的国内出版社走出去模式显现成效前,我们将通过对新模式和传统模式的比较,以及对新模式出版优势的分析,来给国内众多出版社走出去提供一些思路。
新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区别
广义的中国图书走出去,应该是包括中国人写的图书和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走出国门,前者是作者个人行为,后者是出版社行为。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走出国门。
所谓的国内出版社走出去传统模式,是相对国内出版社签约外国作者这一新的走出去模式而言,前者主推的是国内作者的作品,后者主推的是外国作者的作品。在版权贸易的操作中,区别在于前者是“出版社—出版社”合作模式,后者是“出版社—作者”合作模式。
不管是哪种模式,其目的都是将国内出版社出版的作品,推向海外图书市场。
1.“出版社—出版社”合作模式
在“出版社—出版社”合作这一版权贸易形式中,国内出版社必须找到海外相关出版社,进行版权贸易,通过各种方式,将国内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向海外推销。目前,“出版社—出版社”合作模式有两种类型:
版权输出
在版权输出这一类型中,国内出版社通过版税或一次性版权收入方式,向国外出版社转授指定地域、指定语言形式的版权。出版时,图书封面上一般只有国外出版社的名称。
比较多的情况是,国内出版社向海外出版商出售中文图书的外文翻译版权,比如《狼图腾》《于丹论语心得》和《山楂树之恋》。偶尔,也有国内出版社的中文版或英语版直接出售版权的。
合作出版
合作出版是指我国的出版社与国外某家出版公司共同确定选题、共同投资,出版发行某些作品。严格意义上说,合作出版不属于版权贸易,而是属于图书对外贸易(分图书进出口、图书版权贸易和图书合作出版三块)的一个分支。因为版权贸易是一方出版社代表版权所有人和另一方出版社进行版权交易,也就是说海外出版社和原作者没有签约。而合作出版是双方出版社都与版权所有人签约。合作出版时,图书封面上一般有两个出版社的名称。
合作出版的例子,有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荷兰爱思唯尔出版公司等与国内诸如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进行战略合作,推出了许多系列图书,把国内作者撰写的英语版图书直接推向海外市场。
作为“出版社—出版社”合作模式的特殊情形之一,也有可能双方都是国内出版社,如科学出版社在东京开设分公司,然后与国内多家出版社签订合作出版的协议,在日本出版图书后直接投放日本市场。
显然,合作出版是高收入与高风险并存的,不像版权输出有确定的收入。只是国外出版社的选题能力普遍比国内出版社要强,一般认证通过的,都能获得比较好的市场效益。合作出版有非常经典的例子,那就是国内外研社和英国朗文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世界著名的英语教学权威路易·亚历山大(L.G.Alexander)撰写的新版《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
2.“出版社—作者”合作模式
国内出版社直接找外国作者,签订协议,显然国内出版商不是通过海外出版商获得翻译版权,而是通过外国作者获得出版权,这如同国内出版社与国内作者签订协议。大多数情况下,外国作者不是用中文写作的,而且国内出版社主推的是海外市场。当然,也不排除同时出版中文版在国内市场销售。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作者”合作有以下两种操作类型:
版权输出
考虑到外国作者写作使用的语言就是某种外语,因此这里的版权输出,是指非外国作者撰写的语言版本。比如,签约的外国作者写的是英语版,国内出版社还可以和其他国外出版商洽谈德语版、法语版、俄语版、日语版等。此时,翻译出版时,图书封面上一般只有国外出版社的名称。
直接向外发行
由于外国作者撰写的是外语版,原版图书完全可以直接销往该外语适用的海外市场,比如英语版原版图书,就可以直接销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此时,国内出版社所进行的业务,就是图书出口。出版时,图书封面上只有国内出版社的名称。
签约外国作者的优势
这几年,国内专家在总结我国出版社走出去的障碍时,都会说语言、文化和市场是最主要的。签约外国作者,显然是冲着要消除这三大障碍去的。那么,具体来说,签约外国作者有哪些优势呢,这里就围绕语言、文化和市场三大障碍做些细述。
1. 语言优势
莫言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人总结,出色的图书翻译功不可没。显然,国内出版社的图书要走出去,最需要解决的是语言翻译问题。虽然书业已经意识到优秀翻译人才的缺乏,并且兴办各种翻译大赛来激发全世界汉学家的翻译热情,但出版业的急需终究抵不过翻译市场商业化的发展,一句话就是搞文学翻译不如非文学翻译赚钱容易,何况文学翻译更需要艺术悟性和文学修养。
显然,签约外国作者,让他们使用流利的母语创作,不仅直接解决了语言翻译的问题,而且这些外国作者都是经市场认可的,具有非常突出的文学创作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语言本土化,更符合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像中文版图书翻译后,国外读者经常反复揣摩而不明其意。
2. 文化优势
众所周知,图书是一种文化交流。不同的地域,就会存在文化差异。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理解。有时,在某一国认定是道德高尚的事,在另一国可能会因文化差异而认定是不合法的。比如,我们经常说某先进人物在单位不计报酬,日夜加班,这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但在其他国家,读者就会觉得此人不懂劳动法,至少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不值得尊敬。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某国外美编休假去了,可他负责的封面设计没有完稿,而图书要赶出版档期,中方要求合作的德国出版社通知该人,叫他马上回单位处理。但这样的请求被拒绝了,因为德国政府禁止企业管理人员在非工作时间给员工打电话或发送电邮,以防止员工由于不断随传随到而承受过度的压力。
文化差异,不是国内作者在创作中文版图书内容时能顾全的。往往我们觉得一本书非常优秀,想向海外推介,可内容是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去撰写的,要适应世界各种宗教的文化背景,显然比较困难。此时,直接签约外国作者,就能避免这些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阅读理解问题。
3. 市场优势
国内图书走出去,经常会考虑一些在国内畅销的图书。有时,这是正确的,但有些时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国内考研图书、四六级英语图书、教辅图书,在海外就不一定有市场。
一般,签约的海外作者往往是那些经过海外图书市场考验的,已经在特定读者群中有一定认知度的,甚至在海外相关书店也有一定认可度的作者。所谓在读者中有一定的认知度,就是在图书市场调研、图书宣传和图书销售中,有成功的经历。签约海外成功作者,显然要比我们国内出版社没有经验,去摸索,去试探海外图书市场的成功机率要来得高些。
签约外国作者时要考虑的问题
既然签约外国作者有这么多优势,而且可以直接让国内出版社走出去,那么是不是运作起来很容易呢?其实不然,至少在签约外国作者时,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外国作者选择的问题
什么样的外国作者是适合联系并可以选择签约的,这是国内出版社走出去新模式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决定一个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
以前,引进版权,一般都是看中已经出版的图书,然后与对方出版社洽谈,没有涉及联系作者。那么现在要直接寻找合适的作者,又应该如何操作呢?比较可行的办法,一是参考已经在做的翻译图书,看看作者是不是能联系一下,毕竟引进的都是好书,甚至是国外的畅销书。只是,通过翻译图书寻找合适的作者,毕竟范围有限,难以寻找到十分满意的人选。二是通过网上书店,特别是亚马逊网上书店,进行外国作者的物色。现在网上书店的数据非常丰富,能提供很多的选题资料。举例,我们要寻找国外擅长漫画和绘本小说的畅销书作者,可以在Books下找到Comics & Graphic Novels,点开后,出现的书目是按销售量排列的,就是最畅销的排在前面。我们可以点开图书列项,然后将书名、本类销售排名和作者名做成Excel表,这样就能获得一些作者的名单。出现次数越多的,显然能写出畅销书的可能性越大,是比较理想的人选。初步有了名单,还要寻找联系方式,这就需要使用谷歌等搜索引擎来搜索相关的通讯资料。但有了名单,也不表示就一定能联系上作者并签约。显然,越是红的作者,越是难谈成。不说当红作者的签约成本,就是出版社知名度和海外市场营运经验,国内出版社和国外出版社也不是同一起跑线的。因此,既要寻找畅销书和知名作者,又要考虑谈成的可能。
2. 图书内容的问题
外国作者,擅长创作的显然是他熟悉的题材,也就是国外的元素。为了在海外市场营运成功,大多数国内出版社会首先考虑那些在海外市场有把握的题材,也就是外国作者熟悉的题材。此时,要考虑图书内容与我国的国情相符问题。虽然宣传内外有别,但不能因此与我们的政治观点相背,毕竟作品是以国内出版社的名义出版发行的。显然,作者的选择,也要兼顾作者原来作品的政治观点考察,免得与作者签约后,又发现内容的政治问题双方无法妥协。
怎样在外国作者创作的新作品中,适度加入一些中国元素,这是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2010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签约的“中希儿童文学双向出版深度合作”和2012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签约的“中瑞出版深度合作”项目,都是两国作者对同一题材各自创作,然后双边翻译出版。虽然这是两国出版社和两国作者都参与的合作模式,但已经出现了题材方面的文化交流。相信总有一天,外国作者会应国内出版社的要求,到中国来体验生活,然后再创作出具有丰富中国元素的作品。这时,我们才能自豪地说,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了,而不仅仅是中国的出版社走出去了。
3. 国内出版社的编辑人才问题
签约外国作者,主打海外图书市场,国内出版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编辑的外语和文化水平。使用非母语来编辑,肯定会在图书文字质量上存在许多欠缺,而不解决这个问题,也会打击外国作者的出版积极性。毕竟,出版社的编辑不能提高文字润色和改错服务时,作者和出版社断绝合作关系的事,在国外也是时有发生的。而外语好的编辑,如同外语好的翻译人才一样,十分难求。更不用说,寻找兼备对不同文化都能理解的人才,更是难上加难。
对走出去的编辑人才的培养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几年国外留学,然后到国际著名出版社实习锻炼,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在目前的国情下,最好的办法是一边鼓励编辑多阅读国外相关图书,熟悉外语的表达方式,一边适当聘用外籍专家从事图书文字审读工作。外籍专家的文字审读,一能提高图书的文字质量,二能提高相关编辑的外语编辑能力。经验告诉我们,外籍专家审读后在书稿上所做的详细修改,最能快速提高编辑的外语编辑能力。目前,在国内大城市,一些大学里都有许多从事英语教学的外籍专家,这些专家还是值得充分利用的。
4. 图书出版的问题
海外市场销售的图书不同于国内市场,从图书开本,到用纸,到文字排版都有特别要求。因此,用于出口的图书,必须按当地的要求出版。
国内的图书开本,基本编辑说了算,喜欢什么规格就什么规格,只要是印刷机能印刷出来的开本就行,没有一定的约定俗成。国外都有一定的行规,比如小说是什么开本的,教材又是什么开本的。因此,要向海外销售图书,一定要事先了解当地市场图书规格方面的种种要求,然后根据这些规格去排版、印刷。否则,图书可能连上架都困难。
至于纸张,一般都要使用无酸纸(acid-free),有时还规定必须要用环保的纸,比如使用绿色再生纸。相对来说,在国内图书市场,只要是图书用纸,都能用来印刷书,而纸张的具体选择全靠编辑的品位。
文字排版,最好不要使用方正系统,一来方正的外文不美观,二来方正系统排版结果与PDF转换质量不好,难以符合国外要求,这就限制了数字图书的销售。可以使用InDesign,Word或Latex,甚至是QuarkXpress这些软件。一般,英语字体多用Times New Roman,当然也可以设计成一些受读者欢迎的字体。行距,也不是国内字体大小的1/2规格,因为个别英语字母的上下延伸和大量英语字母的无上下延伸,比如air flight中g往下,l 和 h 往上,f 同时上下延伸,其结果就是采用中文字的行距时英语图书的文字会显得行距过大。一般,英语图书的行距使用1/3或更小为宜。
5. 图书出口的问题
因为这是“出版社—作者”合作模式,国内出版社必须直面海外图书市场。这就牵涉到图书外贸的业务,要寻找海外销售商,或是批发商,或是零售商(也就是书店,不管是实体书店还是网上书店),然后通过外贸渠道,把书发出去。显然,寻找海外销售商,聘用海外相关专业人员是比较好的办法。而把国内出版的图书发到国外,则需要国内专业的外贸人员。
按国内现行的体制,出版社都能申办图书进出口业务,但现状是很多出版社没有申请相关资质。出版社只有获得图书进出口资格,才能进行外贸业务。当然,出版社也可以委托本省具有图书进出口资质的外贸公司办理相关业务,只是这样的话会在和外商签约上遇到外汇结算问题,因为我国外汇管理局严格规定,外贸公司的发货,必须用外汇收款结算,也就是外贸公司必须是收款方。但按合同的相关规定,签约方(出版社)必须是外汇收款人,而一般协议是禁止向协议双方外的第三方结算的,这就出现了问题。
所以,出版社最好是自己申请外贸业务资格,然后引进外贸人才,这样办理图书出口业务和外汇结算都会非常顺利,而且出口图书国家有相应的退税优惠,这一退税优惠有时对图书利润的贡献也是较大的。
国内出版社“走出去”,除了传统的“出版社—出版社”合作模式,还有新出现的“出版社—作者”合作模式,虽然目前还没有成功的例子,只是正在试营运中,但毕竟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努力与试探。相信,在国内相关出版社的务实营运下,以及经过业内相关人士的深入研究,会有一个良好的结果,从而为国内出版社走出去开辟出一条新的成功之路。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