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微之处的历史见证

2013-12-29周云

出版广角 2013年21期

现实生活,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历史也是同样,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制造者。历史,应该是每个人的历史。

历史距离我们是远还是近?似乎很遥远,因为我们看到的历史书籍,大多数是帝王将相、政治经济一类的宏大叙事,都是精英们的历史,与普通人无关。但细究一下,历史就是已经过去了的现实。现实生活,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历史也是同样,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制造者。历史,应该是每个人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检讨一下历史撰述,就感觉到存在着很大的缺憾,关于小人物的历史著作太少了。

不过近年来,历史研究、历史撰述的视野逐渐有从政治投向社会、从上层投向底层的趋势,并渐成气候,这方面的著作亦多有问世,可以稍稍弥补之前的遗憾。祝伟坡先生的《微观历史:1957-1965》就是其中一本。这本书是祝伟坡先生的日记,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历史事件:反右、大跃进公社化、整风整社、四清运动等。作为那个大时代中的一个小人物,他的日记展现了诸多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既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火热、激情与真挚,也感受到了荒诞、残酷与偏执。

这本书最引起我兴趣的,是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事实上,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心理状态、观念信仰,也是历史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角度。在日记所涉及的1957年至1965年这八年时光中,祝伟坡先是就读于河北天津师院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石家庄师范大学(后改名为河北师范大学)任教。他是一个对新中国充满了热情、对中国共产党无比信任、心地不失善良的年轻人。但他当时所做的很多事情,在他自己后来看来,是荒唐的,严重地伤害了无辜的人,比如说,他积极地参加了“反右”运动,后来他反思说:“右派问题,演绎出一场比窦娥还冤的长篇人间大悲剧。每当念此,我就有一种愧疚感,觉得对不起我们班被错划为‘右派’的4名同学。”是什么让一个单纯的年轻人,积极地去做“坏事”呢?他们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也许,从他们精神世界中,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

在当时青年人的精神世界中,信仰两个字是极有分量的。从人类信仰的历史来看,信仰的本质是社会对于个人的一种规制,把社会的制度、文化的要求,内化成为一种个人的心理需求。因此,个人对于信仰的追求,其实就变成了一种寻求社会认同的需要与过程。社会认同度越高,他的生命,在自己眼中,在别人眼中,才变得越有意义。在祝伟坡那一代人的青春时期,他们的信仰是无选择、无条件、无保留的。与其说是他们选择了信仰,还不如说是他们把自己交给了信仰。为了表达对信仰的忠诚,也就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同——在当时的语境中,其实就是获得组织的认同——他们拼命地剖析自己的内心,把组织的意志,变成自己自觉的行动。在祝伟坡的日记中,有大量这方面的自我剖析、自我修炼的记载,比如:“觉悟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现在才认识到自己需要思想改造的必要性,而且是迫不及待的”;在人际关系上,也要时刻反思政治上是否正确:“与W的关系,有温情,是属于个人还是阶级感情呢?”在如此这般无数次严格地自我剖析、自我修炼之后,“觉悟”的确提高了,但随之也就逐渐失去了独立的判断力,唯上级的意志是从了。很多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