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毒越美丽
2013-12-29王凤丽
在大山深处,在海洋深处,在自然深处,各种生物都有生存之道,它们会保护自己,越是美丽的东西越要远离,因为有毒。
翻开《有毒生物》这本书,如果不阅读前言和目录,会觉得这是一本美丽的书,书中图片色彩鲜艳,自然真实,漂亮得让人感觉愉悦。可是静下心来仔细看看,原来这些美丽的生物们都是有毒的,小小地惊讶了一下,不禁让人想起“越毒越美丽”这句古老的话。
这是一本专业书籍,共分四篇,第一篇“有毒植物”,第二篇“有毒动物”,第三篇“有毒大型真菌”,第四篇“有毒藻类”,总计171章。在内容组织上以图为主,强调直观性,配有简略形态学和毒性描述。本书中所收录的绝大多数有毒生物物种是依据生物学专业分类,部分类群限于目前分类学研究水平尚不能鉴定品种,在本书中的中文名及拉丁名用某未定名种代替,少数物种未在文献中查到确切毒性资料,但因其近缘种有毒性数据,也予以保留,并作出说明。
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的传说,对有毒生物毒性的描述多散布于中医药典籍中,这也是先民对自然认识的真实反映。现代毒理学对有毒生物关注相对较少,鲜有关于有毒生物物种分布、形态识别特征、毒性特征、中毒表现及救治等的系统论述。我国医学教育几乎未涉及有毒生物预防控制的内容,医疗及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不了解有毒生物的鉴定技术,即使拿到引起中毒的生物样本也不能进行判断,这也使得在遇到有毒生物引起的突发事件处理或对中毒患者诊治时盲目性大。而有毒生物实物标本对中毒事件原因确定、中毒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突发事件中获得的样本或中毒患者接触到的实物通过与系统收集的实物标本进行比对,是有毒生物物种鉴别的基本方法。
本书的作者团队非常敬业,他们常常在大山深处连续工作数日,与各种有毒生物为伴,冒着生命危险——对于这一点他们都很少提及,但谈到因工受伤的同事时会多说两句,之后就是让人心痛的沉默。我们的作者说,在大山深处,在海洋深处,在自然深处,各种生物都有生存之道,它们会保护自己,越是美丽的东西越要远离,因为有毒。可是为了收集可能损害我国公众健康的生物标本,为了给有毒生物鉴定提供基础条件,他们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和科研院所协同推进,通过文献、监测数据及现场调研确定目标物种和采集策略,制定标本和图片信息采集规范,分区域、分类别按年度周期进行,历经了3年,共收集了有毒生物标本748种(包括亚种和变种),其中有毒植物407种,有毒动物246种,有毒大型真菌87种,有毒藻类8种,采集物种在地域上涵盖我国最主要地质学区域,平原、丘陵、高山、大河、海洋都有所涉及。标本采集的野外工作强度大、危险性高、路途艰辛。另外,标本和图片采集的细致、鉴定检测的专业、标本制作的繁杂,考验了参与的团队,也积累锤炼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近年来,这支队伍参与了新疆乌头中毒、贵州斑蝥中毒、云南猝死、陕西胡蜂、江苏蝰蛇等数十起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使得有毒生物引起的健康危害处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真正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了为群众健康服务的科学方法。
本书的编写也是一段科学探索的过程。如在确定此书名称时就发现国内外均无涵盖动物、植物、大型真菌、藻类等所有常见有毒生物的书籍,作者团队就其范畴及内涵从生物学和毒理学上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多次讨论,数次在中毒相关学术会议上与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磋商,将目录和范例发给国际同行听取其建议,如在定稿前的2013年2月,主编带着书稿及专家建议名称与美国中毒控制中心协会(AAPCC)主席Jay L. Schauben教授在首尔举行的太平洋区域中毒控制研讨会上探讨,对方也认为“有毒生物”是此书的最佳名称,并就书名的英译名提出了建议。在每个物种的鉴定、图片选择和毒性描述上都是严格按照专业规范完成的。后期制作中仅对每张图片进行调色、修整就用了数周时间,力求把真实、特征展示鲜明、具有美感的图文展示给读者。学术无小事,严谨科学的作风得到了同行的好评。
一本专著就这样诞生了,它承载了我们的厚望,希望它能如大家所愿,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我们的工作人员提供方便,为百姓的健康做点贡献。越毒越美丽,希望更多的人中了本书的毒,让书中的知识牢牢印记在脑海中,保护自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