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
2013-12-29兰若水
有勇气写一封信
女儿上初一时,写过几封信。那时,她写信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为了向表妹诉说自己的想念。每个假期里,姐妹俩一起玩,上学后就要分开,那种想念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而且不在一起的时光里发生的一切,她也想记录下来,让妹妹知道。于是,她开始写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
之后,上高二时,她忽然间又想起写信来了。这一次的对象是她梦想中的某个男生。她一直渴望有一段古典的爱情,双方是相互用手写情书来表达和倾诉爱情,那样的爱情会因为用心、因为等待而格外迷人。而不是现在这般直接与简单:电子邮件,短信或者电话。
她常常向我感叹:“妈妈,如果有一个男生能够手写一封情书给我,我一定会很感动的。”
我想起自己的高中时代,不止一次收到这样的情书,想起浑身颤抖着看完这些或优美或质朴的情书时的心情,有欣喜,有害怕,还有着无法言语的快乐,那是青春里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可如今这个年代,真的会有男生手写一封信给女生吗?而不是用一个昂贵的礼物或者一个吃饭的邀约来表白?我觉得这种几率太小。
因为,我们都已经习惯了快捷与方便,再没有了费尽心思与时间去做一份爱情的筹备。手写一封信,其实要做大量的准备,需要有对自己对别人,以及对那份感情和自己内心世界的审视、总结。而习惯了繁华喧嚣的外部世界的现代人最缺少的,便是与自己内心相处的能力。
那么,不管为什么,只要能让女儿沉下心来写信,便已令她自己受益多多了。
我便说:“你为什么不写一封信给别人呢?对于男生来说,会是一种无比美好的体验,对于你来说,也同样是最美好的青春记忆呢。”女儿眼睛一亮,复又遗憾地说:“没有那样一个人,让我有冲动写信给他。”我笑:“终会有的。”
在与女儿相处的岁月里,我已经学会了告诉她,慢慢等,一切都会有的。当她怀疑自己是否会拥有一段真正满意的爱情时,我也同样告诉她:会有的,只要她耐心等待。
所以,周五晚上,她回到家中与我散步时,说已经手写一封信给了一个叫任群的男生。我由衷地高兴:“好,终于迈出第一步了。”她加重语气说:“是信,而不是情书。我知道自己对那个男生有好感,但也只不过是有好感而已。所以,我就想先写一封信,去了解他。”
我懂得女儿的意思,就是写一封信给他,然后看他的回应—是回一封信,或者发一个短信,又或者完全不理睬。
女儿得到的回应是,任群不断地向女儿信中提及的舍友,也就是他的初中同学询问,写信人的姓名与相片。
这种结果,让女儿非常失望。但她锲而不舍,又连着写了两封信。信是为了教育任群浪漫一点,让他去细细体味这种关注的美好,而不是为了真与他谈一场恋爱。
这样一种微妙的情愫,首先就引起了女儿舍友的疑惑。那一阵,她们宿舍争论的话题都是—如果不想与一个男生谈恋爱,为什么要写信给他?
任群从女儿的舍友处要到了手机号。他发来短信,说收到信后很是惊讶,也很感动,如果有可能,他会尝试着写信给女儿。
面对这个结果,女儿的表情很纠结,语言也很纠结,始终找不到一个词准确地表达她的内心感受。
我想,她应该有欣喜,因为那个男生最终给了她正面的回应,比如他的感动,他也许会写回信。但又有失落,因为男生本可以选择手写信来回应她,却偏偏选择了更直接的短信。但这两种情感谁多谁少,或者还夹杂了一些别的什么,我无法了解。
我问女儿:“那么以后你还会写信给他吗?”女儿摇摇头:“反正近来的心情,我是不愿写给他了。”我笑:“不如写信给你的朋友。”
用信件与朋友链接
于是,女儿就开始了与初中同学陈媛的通信。
在写信之前,女儿斟酌了几个通信的人选。比如她最要好的朋友可可,但女儿放弃了。说可可不是会写回信的人。想来想去,大约只有关系还算好的陈媛会回信。
其实我们与陈媛的家就在一条路上,20分钟的步行路程。不过她们就读的学校不同。
很快女儿给陈媛写了第一封信。那个周末,她们立刻聚在一起,通信的亲密感让关系更近了一步。陈媛告诉女儿,她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纸盒来盛放信件,打算一生都珍藏它们。这让女儿十分感动,也买来包装纸将一个鞋盒装饰得非常漂亮,用来珍藏陈媛的信。
我看着那个大大的鞋盒,笑着说,等妈妈在外面出差时,也写信给你。女儿一蹦老高:“太好了,妈妈,我们一言为定!”
那一刹那,我也开始对想象中的出差充满期盼:虽然我与女儿经常聊天,而且聊天的话题非常宽泛。但是,她写一封信给我,会写一些什么呢?要知道,她虽然写过信给别人,但却还从来没有一封信写给我呢。我太期盼看到她的信了,太期盼看到她沉静下来,写出她内心对于这个世界的感受了。
然而,我的工作却几乎不用出差。
接下来的一星期,女儿每天都从学校打电话来询问,是否收到陈媛的来信。两天后,陈媛的回信到了,我珍而重之地将信放进那个鞋盒里。
周末,女儿回到家中,首先冲到卧室里,用剪刀细心地剪开信。等她读完信出来后,脸上是藏不住的喜悦。
我感同身受,一份有回应的想念,或者是能畅读一个朋友的内心世界,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
那个周末,她去买了十来套邮票信封,准备经常与人通信。
我也很赞成她的举动。我知道,就算与我话题再多,但她依然需要与同龄的朋友去探讨一些秘密与话题,她需要与同年龄朋友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这样会让她有对这个世界的归属感。同样,写信不仅能舒缓学业压力,而且能让她的情感得到宣泄。作为独生子女,她也会因为写信交流,减轻孤独感。
期末考试很快就要到了。那几周,她都在图书馆写作业、复习。她告诉我,因为与陈媛约好了,两个人都要考好,以便对得起自己的人生。
这句话让我一下子思路开阔起来。我忍不住说:“要不,你写一封信给考试后的自己吧。”
女儿鼓掌道:“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太好了,我在图书馆复习累了,想换个思路时,就写一封信给自己。我想要告诉那时候的自己,我在复习时的认真专注,所以,不管结果如何,都不需要难过。”我频频点头。
在信中与自己相约
在这时,我遇到了工作上的另一个机会。我原本一直从事着公司文案工作,这让我长于书面表达,却有点羞于与外界交往。但一个朋友邀请我去一家公司做培训,而这恰好需要我与人进行交往,并时常进行语言表达。
这让我十分纠结,不仅是一个大挑战,也会让我非常辛苦,而且,不一定能成功。
我跟老公与女儿聊起这件事时,老公用一向的口气,说:“你自己决定吧!”而女儿则说:“妈妈,首先,你得自己决定,然后你写一封信给5年后的自己吧。你在信里说清楚你现在的处境与想法,告诉5年后的你不要后悔,因为你现在做决定时,已经清楚地知道那时的局面。”
那天晚上,我将自己关在房里,对着横条条的信纸,慢慢写着:年过四十的我对于改变与学习的害怕心理,对现在这份工作的厌倦。我好像与5年后的自己对话,那个她在责问我:“你看我从工作中得不到半点乐趣,从而开始对人生感到极度无趣,这都是现在的你造成的,我讨厌你,恨你!”
我真的出了一阵冷汗,笔尖在手下迅速地另起一行,我写道:“我依然打算接受这份新工作,我会因为5年后的你一克服适应新工作过程中的困难。”
我将那封信,放进自己的首饰盒里。以后,我会无数次将这封信拿出来细读,好激励自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当我将写信过程中的体会告诉女儿时,她听完立刻叫道:“哗,那我要写一封信给上大学的自己,并在高二高三这两年时间里,时不时拿出来激励自己。”
边说,她便冲进书房,并嚷道:“你们不要吵我,我给上了厦门大学的自己仔细地写这封信!”
我无比欣慰,厦门大学新闻系是她的理想。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会吃很多苦,会流很多汗,那封信会是最好的激励。
我也由衷地感谢女儿。如果不是她让我写一封信给5年后的自己,我大概没有动力去接受新的工作。正是这样一封信,让我们得到了向前行的动力,而这动力会让我们走得更远。也正是女儿,让我知道,当我们教育孩子时,也间接地教育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