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岁小孩有“洁癖”

2013-12-29李跃儿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3年3期

为了干净

什么都不愿做的小女孩

亲子活动基地有一个专供孩子玩耍的沙坑。孩子们都喜欢在这里自由地玩沙子。

亲子教育发现活动的第一天,我发现有一对母女在沙坑边打着“拉锯战”。

“芊芊,咱们去沙坑区搭一个城堡,好不好?”妈妈一再邀请。

“不,我觉得玩沙子很脏。”小女孩皱着眉头。

妈妈接着说:“你看沙坑多好玩,玩沙子很有意思的。”但芊芊忸怩着,不愿下去。妈妈自己下到沙坑里,拿起小铲子挖了一个坑。芊芊这才走了过来,不情愿地接住妈妈递过来的铲子,但立马又丢掉了。然后,她焦虑地用两只手相互摩擦着,使劲地甩掉沙子。

之后,我发现在其他活动中,芊芊也都是站在一边观摩,自己不愿动手,而且还露出难受的神情。

孩子怕脏,啥都不愿干!这让妈妈很着急,于是她主动找我们,想解决这个问题。

原来,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很忙,芊芊一出生就被爷爷奶奶带到老家去养。爷爷奶奶对孙女百般宠爱,而且担心万一把孩子磕了碰了,对儿子媳妇不好交代,所以他们整天把孩子抱在怀里,不让芊芊随便乱跑。当芊芊想玩点什么时,爷爷奶奶就会跟在后面大喊大叫:“危险!芊芊,这个太脏了,别碰。”

芊芊3岁时,爸爸妈妈把她接回来时,发现她已经变得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只要让她做事,芊芊就会说:“太脏了,太脏了,芊芊不想做。”上了幼儿园,老师也反映芊芊总是呆呆地站着,不太动弹。三四岁这个年龄段,本应充满好奇心,喜欢新鲜事物和大自然,比如爱玩泥巴、雨水、沙子,但芊芊却觉得这些很脏很无趣。

营造氛围,

妈妈带动孩子参与活动

芊芊的怕脏、不爱动,其成因并不复杂,主要是从小被限制了活动,被灌输了“脏”的理念。这会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形成障碍。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力,才能帮助她一步步走近生活。

第二天,有几对家长和孩子在建筑区盖房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脸上、手上、身上、脚上都沾满泥水,但他们仍忙碌地盖着。

在不远处,芊芊依然不愿意参与进来。妈妈蹲在跟前,跟她商量着,但芊芊却一直摇头。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妈妈强压着不悦。家长越这样孩子就越紧张,孩子2e28be2df00cf52828b7ca21dba09f29越紧张就越抗拒,接下来就会双方抗衡,最后彼此的情绪都爆炸。

我赶紧走过去,在芊芊妈妈耳边小声说:“不要硬逼孩子。跟我来建筑区,看我给你演示一下。”

来到建筑区后,我准备为芊芊营造一个氛围,带动她参与到活动之中。

首先,我示意妈妈去搬砖,如果芊芊跟着的话,她就可以顺手递一块砖给芊芊。

我和妈妈一边搬着砖,一边开心地喊着:“我们要盖房子口罗!我们要盖一个小熊的窝(芊芊最喜欢的玩具是一只泰迪熊),说不定啊,晚上小熊就会从山上下来住哟。”

在我们的带动下,芊芊跟过来。妈妈随手拿了一块砖递到芊芊手里,芊芊下意识地接住了。接着,我和妈妈头也没回地往前走。过了一会儿,回头再看芊芊,她平着将砖托在衣袖上,慢慢地向我们走来。虽然,她没有用手,但无论如何没有把砖扔了,这已经有所进步了。

走到妈妈面前,芊芊快哭了,她不知道该怎样把砖放到地上。妈妈把那块砖从芊芊手臂上拿下来。芊芊赶紧拍衣袖上的土。看着孩子为这些事纠结难受,我心想,不当的教养方式把孩子害得够呛啊。如果不解决怕脏这件事,孩子要经历多少不舒服?

我大胆地把一个满是泥巴的铲子猛地塞在芊芊手里,她拿到了马上又扔掉,开始皱着眉头,焦虑地抠手上的泥,吭叽着快哭了。妈妈有点儿着急,想冲上去劝说她。我一把拉住妈妈,悄悄说:“让孩子脱一下敏,当她发现手脏了,不会有什么灾难,慢慢地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我伸出手来给芊芊看:“我的手也很脏。”同时又拉过妈妈手,让她看:“妈妈手也很脏,但我们干完活会去洗干净。”我拿来身边的一个水壶,把一只手洗净,又问妈妈:“现在要洗手吗?”在我的暗示下,芊芊妈说:“我现在还不洗,我还要干活,干完活再洗。”“那我去再打点水,你们先盖吧。”我赶紧把水壶提走,以防芊芊要求洗手。

在离开之前,我把芊芊妈妈叫到一边,告诉她要忽略掉孩子对手的情绪,假装不在意,然后分配给芊芊她能做的事,如铲泥、采野花装饰小熊窝等。同时,每当芊芊做完一件事,妈妈就拥抱和赞赏她,感谢她给妈妈的帮助。可以用夸张的语气赞叹她做的具体事情,如:“哇,你真的给妈妈铲来了泥,要不是你铲的泥,这块砖我就粘不上去。”

芊芊妈悟性很强,一点就通。这一上午,芊芊带着手上的泥,一边纠结一边认真地做了一些事。孩子是需要成就感的。到中午吃饭时,芊芊的脸上出现了少见的满足后的笑容。

用故事唤醒孩子的热情

对芊芊的帮助,不单是解决她“怕脏”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把她喜欢做事情的热情给唤醒。所以我们决定再搞一次活动,唤醒芊芊内心最深层的感动和激情。而4岁这个阶段,故事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

我给孩子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树林里住着一只小松鼠。它可懒了,每天只知道趴在树上呼呼睡大觉,不像别的小松鼠四处去找吃的。热闹的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其余的小松鼠,在自己的洞里存了很多吃的东西,慢慢地等待着冬天的来临。他们分享着整个夏天自己在采集松果时,听到的有趣的故事。那位整天很懒的小松鼠,却急着去找吃的。但天太冷了,而且外面已经没有任何果实了,小松鼠又冷又饿。”

故事讲到这里,孩子们都忍不住发表自己的观点了。“我不当那只懒的小松鼠。”“冬天一起在洞里分享故事该是多好玩呀。”

这时,芊芊显然也被整个故事情节所打动了,眼里面流露出担心,并且怯怯地说了一句:“那只懒松鼠,没有吃的,可怎么办呢?”

我一下子激动起来。孩子对故事情节有了兴趣,就有了开始要做事情的动机。这说明芊芊的兴趣不但被调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她的情感被激活了。

“孩子们,刚才芊芊问,咱们有没有好办法来帮助那只小松鼠?”

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建议。最后,我们讨论出,上山给小松鼠捡松果。芊芊的妈妈很快把松鼠头饰给每一个小朋友发下去。给芊芊戴时,她没有抗拒,而是朝妈妈笑了一下。

孩子们都行动起来,很快来到了山上,弯着腰,撅着屁股,把一个个小松果捡到自己的小筐子里去,嘴里还都念念有词。甚至有的孩子激动地尖叫起来。这时我看到芊芊很努力地把东西往小筐里捡。那一刻,她十分投入,已然忘了自己曾是一个“怕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