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角色探讨
2013-12-29谭胜兰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具有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积极作用。它要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必然需要一个认知、接受、认同、内化和外显的转化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转化这个过程中,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层面的自主学习者、认同层面的自觉接纳者、实践层面的积极践行者。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观念形态,要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必然需要一个认知、接受、认同、内化和外显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如何认识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功能,从而进行准确合理的角色定位,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价值的实现,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
一、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层面的自主学习者
从认识论的角度,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知、情、意、行四个层面,认知是第一步。一个人要形成某种价值观,首先要对它有一定的了解。在心理学领域,“认知”用于表征人类个体通过心理活动,反映客观世界的心理活动过程及结果。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进行认识、判断、分析与综合,通过对价值观念的识别,定位某一价值的内涵、外延以及功效作用。
认知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接受的主体,其思维能力趋于理性,自身思维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这意味着大学生具备了学习认知的基本条件。从主体参与度来分,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灌输学习,一种是自主学习。在灌输学习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功能充分发挥,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大学学习的各门学科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保证大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辨别社会是非曲直提供基础理论,提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通过各种渠道的理论教育灌输,大学生学习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的具体知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渐系统全面地了解其内容。但是,这些无外乎是属于知识性、常识性的了解认识,如果不把这些价值认识和学习转化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只会成为游离于大学生思想之外的政治说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只有被信仰,才不至于形同虚设”[1],同时可能会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灌输学习的基础上,大学生需要扮演自主学习者的角色。
自主学习者首先具有主动性,即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需要的动机,在心理接受的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2]。相关研究显示,在人所接触的信息中,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被大脑作为无关紧要的信息而摒弃,只有百分之一的信息进入主体的意识。[3]这意味着,认知主体的主动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认知层面的主动性应表现为,明确其主体地位,树立主人翁意识;充分感知当前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使命;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认真学习、理解党和国家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价值体系教育的决策和要求;在思想上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增强自身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白自己需要承担怎样的使命,又应该通过怎样的努力、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使命,从而不断确证主体地位和价值,增强主观能动性。
其次,具有目标性。自主学习者是一个学习目标和意义相对清晰且能将自身的学习目标意义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学习者。从利益角度来看,个人利益是主体接受的前提。马克思曾指出:“离开利益空谈思想,只会使自己出丑。”大学生是“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个体差异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需要、追求,还有自己作为人的尊严、人格和自由”[4]P112。他们有明确的价值目标、个人信念和理想追求,对于精神生活也具有更高层次追求的强烈需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科学性、逻辑性、层次分明、意蕴深远的价值体系,从逻辑起点和终极关怀上都充分体现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凝练的理论概括,是作为每一位社会主义公民共同信仰的精神追求。当大学生明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价值,当大学生在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把自身发展需求、理想志趣以及利益诉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时,认知才会有深层次的收获。
二、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层面的自觉接纳者
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并不意味着对它的认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价值主体从开始接触某种价值观,到内心真正接受、认同这种观念,是一个由浅入深、从部分到整体、由外而内的一个长期过程,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段”。[2]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价值观本身存在着未来性和现实性之间的矛盾。现实世界与未来世界的差距,会影响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二是由于大学生具有复杂性、思想形态的可塑多变性等特点,使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
因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内化的这个复杂而深入的转化过程,大学生的自觉性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应定位为自觉接纳者的角色。自觉接纳,总的来说是指,在情感和内心的驱动下,心理趋向从被动进一步转化为主动,自觉接受这一价值观念体系,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与情感的共鸣、思想与行为的一致、动机与行为相统一等主观体验和感悟过程。这种状态需要肯定性的情感,实现情感的共鸣,进而进行内心的体悟,成为认同的驱动力。
首先,要有情感的投入。“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5]P117认知要通过情感这一媒介发生作用,从而产生亲近感或可归属的愿望,才能形成为稳定的价值观。马克思认为,人们对一定的对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后,就会形成追求情感对象的强大动力,从而有力地推动人的行为。强烈的情感能够产生坚强的意志力。[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体现了作为中国人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对集体的荣誉感、道德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怀,是高尚的人格标准,大学生应对其怀有深厚的情感。只有情感的注入,才能使其从内心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并将其融入、整合为自己的价值体系,进一步指导实际的行为规范。只有建立在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才是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由衷认同,才能真正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其次,要有内心的体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认同层面的自觉接纳者,“体悟”是重要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经过自身思考、判断,在内心进行体验、选择,从而产生新的感受,即领悟或感悟。这是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体悟”不能由别人帮助代替,必须自己完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认同层面的自觉接纳者,大学生需要在自己的思想结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用自己的思想结构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使其转化成自己的思想。这个过程也是大学生寻求获得“个人意义”的过程,即以“自身的内在尺度”来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价值客体,其属性对于满足作为主体的大学生需要所具有的意义。
三、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层面的积极践行者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大学生内化认同和外化实践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即由头脑到行动。大学生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内化形成的价值观念外显为积极的社会实践行为,在社会大背景下对其进行反复甄别、评价、反思、调整、完善、创新,在实践中强化认知,最终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在这个阶段应该扮演积极践行者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应该在实践中承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大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增强责任感,比普通社会成员多一份道德楷模意识,文明礼貌,宽容和尊重他人,逐步养成规范自己道德行为的能力;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形成宽广的胸怀,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理、蓬勃向上的姿态,主动地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使得自己的成长成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其次,大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反思。历史证明,一个缺乏理性反思和智慧的民族是没有未来、没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完美无缺,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凝练,都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其在社会经验、心理意识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逐渐成熟,他们能相对理性、客观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知行和义理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逐渐深入了解、明晰其深层次的逻辑內理,以理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社会导向基础之上,确立自身的价值选择、人生追求的衡量标准,具备了反思的能力和前提;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传递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价值规范、理想信念进行不断反思和追问。一是,在学中思,在思中学。大学生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过程和内容不断进行认知、审视、批判,进而重新进行思维的加工、整合,领悟其中的真谛,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能力得以提升;二是,大学生以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和实践层面的更趋合理性为动力,通过不断反思、追问,发现新问题,寻找新突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更加完善、科学,实践活动更具实效。
再次,大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创新。社会发展的趋势日益表明,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国家发达的历史,就是一个创新的历史。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创前人没有开创的新事业”,这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里面包含的就是一种创新精神。从创新的本质来看,创新其实是人的自觉自发,是自我发展的基本路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层面,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充分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将外在的接受内容有效地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并通过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是,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头脑的同时,要创新性的内化,寻找更新、更为有效的内化方式,从而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二是,大学生既要从传统的优秀社会价值观中汲取营养,发掘其中具有永久价值魅力的精神元素,同时适当地汲取国际社会其他民族的优秀价值品质和观念,从而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三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统领,结合个人理想,特别是政治理想和职业理想,寻找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J].哲学研究,2007(11).
[2]徐园媛,廖桂芳.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2).
[3]权立枝.关于主体认识图式的合理构建[J].理论探索,2007(4).
[4]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7.
[5]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周勇,刘朝阳,李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思考——基于意志教育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3(2).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