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正确执政与推进社会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2013-12-29胡荣山
[摘 要]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只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执政的正确性,以党的建设带动社会建设,以党自身的严格和科学管理带动并推进社会管理,就能真正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实现社会管理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正确执政 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依据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围绕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总体要求,我国社会管理不论是管理观念,还是管理手段、方法,都出现了许多新的积极变化,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但当前社会管理的水平和效果仍然与群众的期待、与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有较大距离。社会管理的好坏与党的执政是否正确密切相关。胡锦涛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社会管理工作也一样。一方面,能不能成功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能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另一方面,党的执政是否正确,又是能不能破解社会管理难题,能不能顺利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的最重要保证。只有牢牢把握党的执政与社会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始终保持党执政的正确性,才能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的最终目标。
一、执政党执政正确与否是社会管理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管理的成功与否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执政党的执政是否正确。
从理论层面分析。从表面上看,社会管理的目的,在于使全体社会组织、个人的思想、言论、行动都尽可能统一到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目标之中,在尽可能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以保持社会稳定有序的基础上,形成最广泛最牢固的社会合力,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从本质上看,社会管理的目的,其实就是要尽可能把全体社会组织、个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纳入执政党所确定或希望的轨道上。只要社会组织、个人认可,接受了执政党的目标和要求,并愿意按此目标、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这个社会的运行就是比较平稳、协调、有利的,社会管理的成本就比较低。反之,如果执政党的目标与要求不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甚至遭到抵制和反对,这个社会的运行就必定会偏离正常有序的轨道而陷于混乱,社会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就会增加。也就是说,社会管理的成功与否,与社会组织、个人对执政党的接受程度是成正比的。那么,执政党靠什么让社会接纳自己呢?归根到底,靠的就是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水平以及执政的正确。如此,就能树立威信,增强感召力、影响力、说服力和凝聚力、引领力,就能够获取最大多数人的支持。所以,能不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良好运转、长治久安,从根本上取决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及执政状况。
从历史层面分析。历史事实一再证明,执政者的所作所为直接关系到社会管理的成败。各朝各代的轮回更替,“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每一朝代开始之时,执政者大多能够记取前朝覆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止兵兴业,恢复社会元气,社会矛盾与阶级对抗得以缓和,社会秩序也因此得到维护。但时日既久,统治又变得乱政丛生,民众陷入新的痛苦,社会矛盾复趋尖锐,阶级对抗重新爆发,社会秩序随之破坏。进入民国以后,先是北洋军阀政府,其本质上仍然承袭以往统治者的衣钵,所谓“治国无能,卖国有方;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所作所为既背离民众意愿,又背离社会发展大势,在内忧外患中谈不上任何有效的社会治理。继之而来的是国民党政府,虽然声称实行“三民主义”,并有庞大的国家机器,但由于自身的败坏和内外政策的错误,对中国社会的管理还是以彻底失败而告终。与这些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早在成为全国性执政党之前,就通过自己的政策和模范行为,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建立了与国统区截然不同的社会秩序。毛泽东曾称赞“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说“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2]P677。老百姓也称赞解放区是“明朗的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性的执政党,同样依靠自己的努力,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在短短7年时间里取得一系列巨大的胜利,迅速荡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社会风气、社会秩序都达到历史的最好水平。而前苏联共产党,虽然有70多年的执政历程,也有过辉煌业绩,但因为在错误的执政道路上越走越远,对社会的管理完全失败,最后不得不吞下失去执政地位的苦果。
从现实层面分析。近些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先后发生各种“革命”。虽然事由复杂,具体起因也各不相同,但“革命”者无不把矛头指向长期掌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作为执政党,其所实施的政策已经失去相当部分民众的支持,因而也就失去了对社会的有效治理。在严重的社会动荡中,执政党地位不是被取代,就是变得岌岌可危。当前,随着社会转型的扩张和深化,中国社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利益多样,观念多元,已经出现某种基于利益和观念不同的社会分化;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一些领域的矛盾尖锐化;社会公众的心态变得焦虑、浮躁、喧嚣乃至暴戾,社会心理冲突日趋严重;群体性事件燃点低而多发,蔓延快波及广,且越来越带有对抗性、暴力性色彩[3]。可见,中国的社会管理正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多种调查材料从不同侧面均显示,现实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众多问题,都与政府施政行为有关。2009年《小康》杂志进行“社会群体诚信度”调查,有高达91%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公布的各种经济、社会数据“全部或大部分是假的”[4],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成为社会信任度不断下滑的重要原因。2011年底对北京、上海、郑州、武汉、广州、重庆和西安7个城市居民的调查中,社会总体信任度的得分平均是59.7分,进入了“不信任”水平,已经到社会信任的警戒线[5]。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数据披露,2012年网络维权事件涉及社会生活各主要领域,以占全部网络维权事件总量比例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社会民生、涉法涉警、企业纠纷、反腐倡廉、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灾害事故等,占样本总量分别是36.76%、13.35%、12.80%、12.58%、10.50%、7.55%、6.46%,社会民生类维权事件占全部维权事件的1/3以上;其中强征强拆事件275起,占社会民生类网络维权事件的81.85%,占全部网络维权事件的30.09%,而80%的强征强拆事件有“官方参与其中”[6]。“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就“公众最认同的中国政治优势”调查中,1000位群众对10个选项作选择,其中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17.22%,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为8.9%,认同“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为7.45%;200位干部的选择,其中认同“党的领导”为34.55%,认同“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为7.94%[7]。这些材料反映出的信息非常清晰:就是行使执政权力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引起群众不满的各类事件中,都扮演着很关键的角色。部分民众对中共执政的相关认同度较低。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不在保持党执政的正确性上狠下功夫,那么因社会矛盾累积而引发的社会剧烈动荡就不是不可能的。
二、以党的正确执政全面推进社会管理的现实基础
弄清楚党的执政与社会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是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党的正确执政对推进社会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识在社会管理中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执政的正确的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那么,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是否有实现正确执政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呢?我们认为,虽然面临诸如多元化社会、腐败现象较重等不利因素,但推进社会管理仍然拥有必须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首先,大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中国的战略机遇期还将继续存在。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的崛起,来自外部的麻烦也越来越多,不断感受到“成长中的烦恼”。比如一些西方大国以要求中国“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名,或压、或诱、或骗地要把中国拉入他们的体系和秩序中;西方“遏华”势力动作频频,同时,一些中、小国家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对华“忧虑”和“警惕”;中国利益的扩张,也使自身与其他国家之间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变得更加容易。应该说,在国际格局大动荡、大变化、大重组的情势下,中国的外部环境的确趋于复杂化。但是,我们又清楚地看到,西方世界在遭受经济危机打击后至今仍一蹶不振,其实力的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资本主义从思想观念到政治体制到经济模式的影响都大为萎缩。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已经基本没有任何外部势力能够轻易在国际上给中国制造足以产生大的伤害的障碍,中国地位和影响的上升和增长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西方思想、政治、价值观等对中国社会的渗透、蚕食变得困难,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带来的冲击相对减弱。这种“战略机遇期”的生成和维持,使中国共产党可以更从容、自信地按照既定目标认真谋划、布局。
其次,大的国内环境总体上同样有利,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依然牢固。第一,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都获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拥有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迅速动员庞大的国家资源应对各种问题和困难。正所谓“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第二,在综合国力极大提升的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得到极大改善,以占人口多数的工人、农民为主体的最广大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给予支持和肯定的基本态度没有根本改变。因此,尽管社会上存在这样那样的不满,甚至有人愿意充当西方反华势力在中国内部的“第五纵队”,进行各种诋毁中国的鼓噪,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民意基础依然坚实,执政的合法性依然稳固。正如邓小平所言,“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8]P355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任何困难的力量源泉。第三,围绕中国的改革进程,社会上议论很多也很激烈,一些人希望中国马上出现某些方面的急剧变化,但不难看出,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循序渐进推进改革,仍是中国大众的主流观点。中国公众的绝大多数,并不希望出现前景难测的社会大变动,更不希望出现如某些国家那样的长期社会动荡。习近平说,中国人民“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9]。中国老百姓这种“求稳怕乱”的心理,既是惨痛而深刻的历史积淀,又是坚忍、耐劳民族性的具体体现,这使中国社会具有强大的承受力、抗压力。
从主观上看,中国共产党完全拥有实现正确执政的充分条件。第一,中国共产党有勇于并善于在困境、逆境中打开新局面、开辟新道路的光荣历史。中共建党以来90多年,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是艰难曲折不断、危机困苦重重,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智慧战而胜之,其中许多危机都有可能置党于死地。但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因此失败、破产,反而每次都能成功化解、绝地重生,得到更好更大的发展。非凡的历程,打造出我党坚毅不屈、百折不挠、不怕牺牲、勇于面对、与时俱进、善于创新的优秀品质。这些在困难和挫折中生成的“党性”,使我党既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超凡定力,又有纵横捭阖、举重若轻的超凡气度,更有丰厚而宝贵的经验和启迪。以史论今,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管理难题,我党有足够的历史遗产可资利用。第二,中国共产党有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凝聚人心的优良传统。我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就是不断做群众工作、不断吸引和凝聚人心的过程。善于做群众工作是一大政治优势,群众路线也是根本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因此,虽然社会、时代的变化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复杂多样,群众工作面临的环境和难度都逐步增加,但只要能真正继承、发扬党的群众路线优良传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工作的政治优势就一定能在社会管理中产生巨大作用。第三,中国共产党拥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我党是一个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严密的组织体系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与党员和党组织有直接联系的人数就更在数倍以上。作为执政党,队伍里集合了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大量精英分子。这使得我党在人力、智力、组织力、行动力上都有突出优势。共产党的强大还表现在其最高领导层的稳定、威信和能力上,表现在其经过长期探索、总结而形成并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种“软”“硬”结合彰显的实力和蕴含的能量,是任何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可轻视的。它带来两方面的结果:一是没有任何外部势力可以轻易撼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二是只要下定决心,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没有变、本质没有变。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在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同时,又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群众基础扩大了,代表的社会阶层更广泛了,但党的根本性质和根本宗旨并没有改变。党现行的章程、指导思想、纲领以及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然表明我党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最广大普通劳动者为基本依靠的集体。这就决定了作为执政党的价值理念和最终追求,不会被某一特殊利益集团所左右,而是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人民的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的期待作为执政、施政的根本依据。党的性质不变,做好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工作就有了最重要的保证。
三、以党的正确执政推进社会管理需着重把握的问题
党的执政大致包括两个基本层面:执政理念和施政行为。从我国社会管理需要出发,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保持党执政的正确性,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在施政行为上下功夫。其中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统一。原则坚定性,就是在原则性问题上立场坚定,不妥协、不动摇、不放弃。所谓原则性问题,就是与党有切身利害关系的根本性问题,就是党必须坚守的“底线”。策略灵活性,就是在大量非根本性问题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机动、随机应变。策略性问题与党的质的规定性无关,不会直接或根本性地对党造成伤害,因此该改的就改,该推倒重来的就推倒重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把握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关系,核心在于坚持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这就要求必须区分两种“改革观”,即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观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改革观。社会主义的改革观,改革开放初期叫“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的今天,就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10]因为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改革观,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因为没有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观,鼓吹什么“新思维”,前苏联的改革造成社会大动乱,葬送了共产党,葬送了社会主义。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节点上,各种有关改革的观点沸沸扬扬,其中不乏激进的主张。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中国共产党需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丢掉共产党的根本,不能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坚持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把社会公正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性要求的高度上来。公正和平等,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标准。正是为了消除不公正不平等,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因此产生了消灭剥削和压迫、追求平等和幸福,以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的政党——共产党;正是为了消除不公正不平等,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也正是为了获得公正和平等,中国人民追随中国共产党,对外赶走了西方列强,取得了民族独立,对内推翻了反动政权,实现了人民解放,从而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由此可见,无论是共产党遵循的思想、理论,还是其实践,无论是共产党成立的初衷,还是其走过的历程,都清楚表明:建立公正、平等的社会,不仅是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且是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社会公正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因此,既然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就必须把社会公正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出发点,把是否为实现社会公正而努力作为衡量执政正确与否的基本标准。需要认清的是,社会公正与否,与经济发展状况、物质财富状况并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物质匮乏的时候,可以实现社会公正;物质丰富的时候,不一定有社会公正。我们绝不能以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经济社会转型为托辞,更不应以人民群众的心理期待“水涨船高”为借口,对社会公正问题视而不见或拖而不决。[11]从当前中国社会实际看,因公正缺失而引起的社会公众普遍的“被剥夺”感,已经成为社会心理严重失衡和社会种种矛盾、冲突急剧增多的主要根源。如果对社会公正问题再不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施政行为上果断推动解决,那人们就不仅有理由怀疑共产党、社会主义的真实性,而且社会的和谐、稳定必然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就有丧失的危险。
第三,强力推进党的整顿和建设。党的建设是保证党执政正确的前提和基础。要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正确,就必须从群众最能直接感触的问题抓起,抓出成效。群众最能直接感触的问题是什么呢?从当前社会管理过程中群众反映较强烈的事情来看,这些问题大都与党的作风有关。所谓作风,包括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作风等,也就是指个人的日常所作所为。相比思想、组织和制度问题,作风问题往往被认为处于较低、较次的层次,但却是最能决定群众对一个政党的态度。一般情况下,群众判断一个政党好不好、正确不正确,主要是通过观察这个政党成员的日常表现作出自己的结论。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再好,但如果只是挂在口头上,说一套做一套,群众就会敬而远之或者弃你而去。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就是教训。客观地讲,国民党也有理想和追求,对自己的党员也有许多要求,它的“国民党党员守则”从12个方面对党员的言行作了很好的规定: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和平为处事之本;礼节为治事之本;服从为负责之本;勤俭为服务之本;整洁为强身之本;助人为快乐之本;学问为济世之本;有恒为成功之本。但由于国民党在现实中的表现完全是另一个样,特别是在抗战胜利后把“接收”变成“劫收”,盛行“五子登科”“有条(特指金条)有理”“无法(特指当时的法币)无天”,人民群众对它大失所望,结果天怒人怨,自掘坟墓。可见,政党的作风好,形象正,威信就高,群众就支持,地位就牢;作风不好,形象就受损,威信就下降,群众就反感,地位就动摇。基于此,对党内目前存在的令群众深恶痛绝的种种不正之风和不良行为,对那些有损党的形象的“害群之马”,要真正敢于以党纪国法坚决惩处,毫不犹豫地从党的队伍中清理出去。须知,党员的数量并不代表质量,更不代表力量。相比起来,现在群众最不能接受的,主要还不是任何执政党都有可能出现的腐败等问题,而是觉得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措施不得力、惩罚不到位,显得软弱无力,起不到应有的警示作用。所以,要真正取信于民,扭转群众对党的消极态度;要保证党执政的正确,并以党的模范行为引领群众、引领社会,就必须以强力整顿和建设党的队伍。如此,才能重新凝聚人心,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第四,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善于斗争和敢于斗争的统一,坚定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执政包括两个基本方向:内政与外交。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形象,对一国国民的自豪感、荣誉感、幸福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国家在世界上立得住,主权不受侵犯,国格不受贬损,国民就有尊严,在外人面前就有底气,而对自己国家和政府就越有认同感、归属感,对本国执政党的支持度就越高。毫无疑问,国家的外部形象和地位,要靠自身建立在综合国力之上的强大实力。但是,单纯的国力强大,并不能与良好的形象和地位直接划等号。国际关系的历史事实证明,综合国力强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一定强;综合国力相对弱的国家,其国际地位不一定弱。其中的关键,还要看该国执政党和政府能不能有效运用这种实力。所以,在外交上是何种表现,对国际事务作出何种反应、何种处理,也是一国执政党执政正确与否的重要检验标准。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在与其他国家、民族的交往中,“和”字当先,礼尚往来。但“中华民族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2]P586。不幸的是,到了近代,由于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无能软弱,在对外关系上妥协退让、卖国求荣、丧权辱国,中国的外部形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中国人民从此被外人与狗相提并论,毫无权利和尊严可言,备受欺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者,赶走了侵略者,结束了100多年的屈辱而站立起来。对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国家尊严,中国共产党倍加珍惜、倍加呵护,而中国人民对政府在对外关系中的态度和表现也特别敏感。正因为如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虽然面临极其严峻的外部环境,但不论威胁是来自西方还是东方,是来自超级大国还是小国,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善于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国力仍然较困难的情况下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维护了民族的尊严,树立起“不怕鬼、不信邪”的大国形象。改革开放后,面对西方的干涉和制裁,邓小平以铿锵的语气直言相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打了二十二年的仗才建立起来的,是在被封锁、制裁、孤立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别的本事没有,但抵抗制裁是够格的”[8]P359。他还说,“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绝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并不因为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8]P320。对于国家的主权、尊严、国格,“中国任何一个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都会垮台的,中国人民不会原谅的”[8]P332。这种视国家主权和尊严为自己生命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历史遗产,也尤其得到国民的称道,没有任何理由不忠实地继承和发扬。现在,中国的利益在国际范围拓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去,中国在国力上也越来越有条件维护自己的权益,塑造自己新兴大国的形象,赢取世界的尊重。因此,中国共产党更应该在国际事务中显示出应有的志气、勇气、锐气和骨气,这样,才能让中国人民因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扬眉吐气,才能让中国人民对党和政府更有信心。这种信心的建立,正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强大支撑所在。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稳则天下稳。民心之得失,社会之有序无序,一切取决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所为。邓小平曾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8]P380所以,只要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不出问题,中国社会的管理工作就会有序进行,就会取得重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研究,2011(7).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王庆功,张宗亮,王林松.社会心理冲突:群体性事件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J].新华文摘,2013(2).
[4]吴忠.性与中国的信用差距[N].参考消息,2009-08-13(16).
[5]李松.“社会心态”新观察[J].瞭望,2013(2).
[6]李松.“网络维权”图景[J].瞭望,2013(3).
[7]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公众最认同的中国政治优势究竟在哪里[J].人民论坛,2010(11).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30(1).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中国青年报,2012-11-09(2).
[11]任理轩.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N].人民日报,2011-02-16(1-2).
责任编辑 潘 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