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绘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
2013-12-29刘娜
[摘 要]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所作的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是党带领全国人民科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十八大报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明确了发展思维、信念支撑和价值取向,提出了动力目标、内容定位和领导力量。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报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全面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力提升党的领导力量,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一、前进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党对现阶段行动纲领的总概括。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也强调,“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八大报告中最鲜明的特色,是贯穿于报告始终的一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最大的贡献不仅在于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的伟大解放和独立,更在于30多年前推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发展思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并正式载入党章,这是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全新定位,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也是十八大报告的又一亮点。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进行了新的定位和概括,体现了党的指导理论的一以贯之和创新发展。这一精神实质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相辅相成,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契合性。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解放思想的要求,是党和全国人民勇于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实事求是的要求,是党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基础之上认识水平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求真务实的要求,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当代最大的国情,在任何情况下,党都要牢牢把握这一中国实际推进政治、经济、社会等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
三、信念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绩,靠的就是高度自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党的英明领导为我们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信;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坚定了我们的理论自信;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为党和人民在国家各项事业建设中坚定了高度的制度自信。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党对我国国情的准确把握,中国最大的国情没有变,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中国最现实的国情,也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四、价值取向——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三个倡导”从三个方面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政治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理论升华,充分展现了我党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勇气和智慧,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和旺盛生命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8个字概括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艰苦奋斗要达到的社会目标,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其自然成为我们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和价值选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准确反映了我国政治建设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加快我国政治民主化建成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的重要特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全体国民德性和品格的要求,体现了国民的精神共识。
五、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八大报告主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表述明显不同于十七大报告的是“全面建设”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报告中明确提出“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一主题的改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具体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个方面。在经济建设方面,特别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征程中提供了一个真真切切、看得见摸得着的阶段性目标,对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和战斗精神无疑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全国人民必将以此为动力,为更好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六、内容定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
十八大报告在提到自觉将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时强调:“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之中,将原来的“四位一体”扩展为现在的“五位一体”,体现了总布局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完整性。在报告中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表明我党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重要议题。在十七大报告中已经提到建设生态文明,但在十八大报告中专门用一个章节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行部署尚属首次,并提出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标志着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战略思路的形成,也是我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揽社会发展大局的一个新部署。
七、领导力量——全力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章节的论述,实现了四个方面的新突破。首先,报告中首次将党的纯洁性建设加入到党的建设主线。实践证明,新时期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是极为迫切和必要的,只有不断保持党的纯洁性,才能使党真正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拥护和信赖,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次,提出了党员干部的“四自”能力,即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充分展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是新时期党对自身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新发展。再次,提出了党建目标新方向,即把我们的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建设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党根据时代和党的历史地位的变化,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与时俱进,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带领全国人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最后,党建架构出现了新调整,突出反腐倡廉的重要位置。在十七大报告中党建架构也包含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五个方面,但顺序略有不同,在十七大报告中反腐倡廉建设排在第五位,而在十八大报告中将反腐倡廉建设排在了第四位,居于制度建设之前,这充分体现了我党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不但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党及时转变建设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了人民的要求,更顺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常抓不懈,保廉防腐必须警钟长鸣。○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