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董必武传》两处史实的考证
2013-12-29李亮
[摘 要] 《董必武传》中的两处说法有误:一是1935年11月5日董必武和中央机关从甘泉县下寺湾出发,于11月10日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瓦窑堡;二是中央到达瓦窑堡后成立了负责处理陕北肃反问题的“五人党务委员会”。通过综合分析、研究现有资料,可以确定董必武到瓦窑堡的确切时间应该为1935年11月7日;“五人党务委员会”是在中央机关在到达瓦窑堡之前的下寺湾成立的。
[关键词] 《董必武传》 瓦窑堡 “五人党务委员会” 下寺湾
1935年11月2日,毛泽东、彭德怀率陕甘支队经志丹县榆树沟、石畔等村庄,到达中共陕甘省委所在地甘泉县下寺湾村。3日,在此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听取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和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关于陕北苏区、红军及其作战情况的汇报。针对苏区内已经存在的错误的肃反,中央当机立断,决定派王首道代表中央前去瓦窑堡,接管“左”倾主义者控制的保卫局,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同时,中央决定成立由董必武等5人组成的党务委员会,在博古领导下专门负责审查错误的肃反。11月下旬,党务委员会迅速查清了问题,26日召开平反大会,宣读了《西北中央局审查肃反工作的决定》,30日,刘志丹等人无罪释放,并重新安排工作。
当日,中共中央在下寺湾又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共中央暂分两路行动:张闻天、博古、刘少奇、邓发、董必武、李维汉等率领中央机关从下寺湾直接去后方瓦窑堡;毛泽东、彭德怀等则率领红一方面军开赴前线,以彻底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张闻天、博古、董必武等人则未立即离开下寺湾,而是在11月5日召开了中央常委会议,对根据地的各方面工作,如反倾向斗争、土地问题、武装群众、苏维埃选举、党的建设等,作了系统的讨论,然后一同前往瓦窑堡。关于到达瓦窑堡的具体时间,《董必武传》说:“董必武随同张闻天等于十一月十日到达瓦窑堡,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调查和解决陕北肃反问题的任务。”[1]P289对于中央到达瓦窑堡解决陕北肃反问题的情况,该书这样写道:“为了妥善地解决这一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在博古指导下组成一个五人党务委员会,由董必武任主任,王首道、张云逸(代表中央军委)、李维汉(中央组织部部长)、郭洪涛(陕甘晋省委副书记)为委员。”[1]P289根据目前所接触到的材料,以上两处所引《董必武传》中的说法有误:一是董必武和中央机关到达瓦窑堡的确切时间应该是11月7日,不是11月10日;二是五人党务委员会不是在中央到达瓦窑堡后成立的,而是在到达瓦窑堡之前的下寺湾成立的。
一、董必武到达瓦窑堡的时间应为11月7日
1.据与董必武同行的同志回忆,11月7日到瓦窑堡。李维汉回忆说:“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七日,我们中央机关从吴起镇经下寺湾到了瓦窑堡,因为这一天是十月革命节,所以我的印象很深。我记得是同邓发同志一起到瓦窑堡的。当时我和洛甫同志等人还住在城外。不久,从定边打来电报,说来了一个可疑的人叫张浩。要找党中央。中央立即让赤卫队把人送到瓦窑堡来。等见了面才知张浩就是当年的林育英(林仲丹)。”[2]P21曾担任西北军委书记的聂洪钧在《刘志丹同志冤案的产生》一文中回忆说:“十一月七日,我随中央机关到达瓦窑堡。”[3]
2.1935年11月9日,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杨立三联名复电博古,希望15天内送1000名新战士来。同时致电林彪、聂荣臻说:后方15天内有1000名新兵补充,要他们派人去“瓦窑堡中央政府办事处接收”[4]P487。瓦窑堡中央政府办事处就是苏维埃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是党中央到达瓦窑堡后建立的,博古任西北办事处主席。博古和董必武是一起由下寺湾出发去瓦窑堡的,博古已于11月9日前到达瓦窑堡并建立了西北办事处,这就表明董必武在11月9日前已经到达瓦窑堡。
3.瓦窑堡距下寺湾300多华里,王首道、贾拓夫、刘向山等同志奉命带领红一方面军部分队伍于11月3日从下寺湾出发,11月5日便到达陕甘晋省委所在地瓦窑堡。同样,11月5日,张闻天、博古、刘少奇、董必武等同志率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从甘泉县下寺湾出发,也应该是11月7日到达瓦窑堡,不必迟至10日。据黄罗斌根据亲身经历回忆,从下寺湾动身一天赶到安塞县城,次日晚到达蟠龙镇,第三天到达瓦窑堡。[5]P427
二、五人党务委员会是在下寺湾成立的
1.五人党务委员会成员之一的李维汉回忆说:“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初,西北中央局指定组成在博古指导下审查错误肃反的五人‘党务委员会’,其成员为董必武(主任)、王首道(红军保卫局长)、张云逸(代表军委)、李维汉(中央组织部部长)、郭洪涛(陕甘晋省委副书记)。”[6]P372在这里,李维汉的回忆与《董必武传》的记载虽然有出入,但都认为五人党务委员会成立时郭洪涛任陕甘晋省委副书记一职。
1935年9月15日,经过长征的红二十五军到达中共西北工委所在地永平镇(今属延川县),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师。9月17日,中共西北工委、鄂豫陕省委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撤销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成立中共陕甘晋省委,朱理治任书记,郭洪涛任副书记。此后在11月3日中共中央抵达下寺湾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听取郭洪涛汇报时,其仍担任陕甘晋省委副书记职务。直至11月5日,张闻天在下寺湾主持召开中央常委会议期间,决定将陕甘晋省委改为陕北省委,郭洪涛任书记。[7]P300为此,周恩来还两次找郭洪涛谈话征求意见。中央到达瓦窑堡后,才正式成立了陕北省委,郭洪涛任书记。[8]P96从郭洪涛任职的变动情况,可以断定五人党务委员会不应该成立于瓦窑堡,而是在下寺湾会议期间。
2.杨尚昆回忆说:在下寺湾获悉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被捕的消息后,毛主席当即下令“刀下留人”“停止捕人”,“同时,成立了以国家保卫局局长王首道为首,并有董必武、张云逸、李维汉、郭洪涛组成的5人工作组,对被捕的同志进行甄别平反工作”[9]P155。杨尚昆的回忆证实,五人党务委员会是在下寺湾成立的。
3.1935年11月3日下寺湾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对外使用中共西北中央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的名义。在成立中共西北中央局和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的同时,必然将原国家政治保卫局改建成西北政治保卫局。于是,原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调任西北办事处粮食部部长,而此前的10月27日,在吴起镇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刚刚被任命为保卫局副局长的王首道也将随之被重新委任。因此,中央立即任命王首道为西北保卫局局长,指派成立五人党务委员会,去瓦窑堡接管陕甘边区保卫局,把事态控制下来。这一合乎情理的史实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中王首道词条中得到了客观真实的反映:“10月长征到陕北后,任西北保卫局局长。受毛泽东、党中央委派赴瓦窑堡查处‘肃反’问题,释放刘志丹等一批被错误拘捕的干部。”[10]P998-999由此可以确定五人党务委员会应该是在去瓦窑堡之前的下寺湾成立的。
4.五人党务委员会的成员张云逸在下寺湾参加党务委员会,说明五人党务委员会不成立于瓦窑堡。“(1935年)11月2日,随中共中央及陕甘支队到达陕甘区苏维埃所在地甘泉县下寺湾,与红十五军团会师。随后,参加中共中央为审查纠正陕甘省委的肃反错误而决定成立的‘五人党务委员会’,成其成员之一。该委员会主任董必武,其他三位成员为王首道、李维汉、郭洪涛。”[11]P49
综上所述,处理陕北肃反的五人党务委员会不是在中央到达瓦窑堡后成立的,而是在到达瓦窑堡之前的下寺湾成立的。○
参考文献:
[1]《董必武传》撰写组著.董必武传(1886-1975)(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张浩纪念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聂洪钧.刘志丹同志冤案的产生[J].革命史资料,1981(1).
[4]逄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西北革命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6]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7]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8]郭洪涛回忆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9]杨尚昆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0]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11]张晓光.张云逸年谱[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万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