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贡献

2013-12-29陈亮

党史文苑 2013年18期

[摘 要]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行了科学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制度

毛泽东作为中国民族解放事业的领导者,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拓者,在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当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毛泽东结合实践提出了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目标和途径、方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宝库。

一、毛泽东对于当时基本国情的合理定位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格,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一条红线。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我国当时所处阶段和国情给以科学准确的定位是必要的。毛泽东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当时我国所处的基本国情后,指出:“当时的中国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动期,这个变动期要比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要深刻的多。”[1]p267因为在这个变动期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能否得到巩固,能否建立符合人民满意的政府,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研究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可以得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涉及群众面积广,阶级也相对复杂,阻力也相对较多。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国各个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当我国的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被集体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所代替后,从人民群众和我国政权性质的角度来讲,这是与其一致的,所以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因为现实已经表现出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当时的唯一出路。在这场深刻的变动期中,毛泽东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协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动是异常激烈的[1]p267。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在“一五”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工业建设起点低,工业基础薄弱,加上长年的战争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我国与当时许多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仍需巩固和完善,需要实现两个方面的配合:一是外部条件即国际环境条件的配合;二是必须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合理定位

想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前提。毛泽东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我Tg96ZXHy5TgEdp3aSS2PFg==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目标[1]p268。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不断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虽然当时我国的生产关系是先进的,但是生产力依旧很落后。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当时工作的中心。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有明确的表述,他指出:“在我国夺取政权后,要改变以往以农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逐渐把工作中心重新转向城市,作为执政党要探索管理城市的方法,不断恢复我国城市的建设,为生产力的发展铺平道路。中国想要割掉贫穷落后的旧帽子,实现工业化是必经之路。”[2]p1428

中国共产党看到了苏联企图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大力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致使苏联产生了轻工业和农业持续低迷的严重问题。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吸取了苏联的教训,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以重工业为重点是以生产资料的生产优先为前提的,并且我们高度重视农业的作用,因为粮食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能否支持和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要素,粮食的问题解决好了,人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那么他们会投入到我国生产力的建设和发展中来。”[3]p268对于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协调问题,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发展重工业不能让农业发展的脚步停滞不前,发展工业不能削弱农业的发展,因为农业是基础,农业的稳步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工业发展能否具有充足的原料产地和广阔市场。只有农业发展态势向前,才有能力为建立强大的工业国提供物质支持[4]p373。因此,以工业为主导,农业是前提,按农、轻、重顺序合理安排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针,就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具体指针。这一方针的确立,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积极寻找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

三、毛泽东对当时社会基本矛盾的合理定位

毛泽东根据当时我国的国情,科学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他根据现实情况,提出了科学判断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依据,为我国经济方针的制定和政治路线的选择提供了依据。这就为我党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广大群众和党内外人士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针对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在1957年2月经过精心整理,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文章。在文章中,毛泽东阐述了我国当时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4]p214。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所存在的这两类矛盾中,同过去旧社会的矛盾性质有明显区别。因此,我们不能采取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毛泽东根据其特点,指出: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是很不完善的生产关系,还需要完善,需要同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统一,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存在的不协调情况。在毛泽东的思想中,这一方面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积累与消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它需要不断进行解决;另一方面是在党的内部和国家机关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需要根除,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官僚主义作风要得到根治[4]p215。对待这两方面矛盾,虽然有主次之分,但是决不可忽视任何一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矛盾才可得到解决。

为了更好地使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得到解决,毛泽东提出了如何划分人民和敌人的标准。即:“在现阶段,赞成社会主义事业、拥护社会主义事业、积极参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各阶层人民和社会团体,都包含在人民的范围里;凡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阻碍作用的都是敌人的范畴。在我们日常所说的人民内部的矛盾中,自然就包括工农、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其中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包含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范围。我们组建的政府是为人民办实事的政府,能够切实反映人民利益,制定的各项政策也都是以人民的立场为出发点。但是,政府发挥行政作用时,由于执行不力,或者某些领导的官僚主义作风,都会使我们的政府同广大人民群众出现矛盾。这也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对待这样的矛盾,我们通常采用民主的方式。但一旦涉及到敌我之间的矛盾时就必须采用专政的方法去解决。

四、毛泽东对待当时科学文化建设方针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上都处于亟待复兴的阶段。毛泽东通过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合理定位,科学地预见了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一定会带动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1953年,毛泽东的技术革命思想紧跟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逐步形成。1956年,毛泽东为加速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号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高度重视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高的发展平台。在关注科学建设的同时,毛泽东针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以及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为我国取得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在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确立了其指导思想,就是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就使我国科学文化事业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避免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从根本上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责任编辑 万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