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辅助放化疗联合肝移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2013-12-29

健康博览 2013年11期

一位晚期患者

今年53岁的吴某来自扬州农村,年初时其家人突然发现患者脸色发黄,当时未予特殊重视,不料症状逐渐加重,患者自觉乏力,食欲明显下降,到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已丧失最佳手术时机,医生委婉告诉其家人,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左右。

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吴某在家人陪同下慕名来到南京鼓楼医院就诊。该院的专家团队为吴某成功实施了新辅助放化疗联合肝移植术,术后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迅速恢复正常。

肝门部胆管癌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发生在左肝管、右肝管、左右肝管分叉部和肝总管上段的恶性肿瘤。通常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但最有效的方法仍为手术切除。不过由于肝门部位置隐蔽,早期肿瘤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后逐渐表现为进行性黄疸,等到医院就诊时往往已属晚期。

过去的半个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大型医学中心曾试图对晚期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尝试用肝移植治疗,但无论是单纯肝移植术、肝移植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甚至采用腹腔器官簇移植等极端根治性术式,但患者生存率较保守治疗并无明显提高。1993年开始,欧美国家的少数大型医疗中心先后尝试新辅助放化疗联合肝移植治疗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取得令人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新辅助放化疗联合肝移植

医生对吴某初步会诊后认为符合新辅助放化疗联合肝移植治疗的手术适应症,在患者本人及家属的要求下,决定尝试这一国际最新技术。整套治疗方案涉及到多个科室的多种治疗手段,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多学科交叉,统筹安排,密切合作。

首先通过PET-CT排除远处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等肝移植禁忌症;又经ERCP术及PTCD术,现场通过病理刷片确诊为胆管癌,同时放置体外引流管持续减黄,总胆红素由入院时的近600mmol/l降至术前的170mmol/L。然后,将一种可携带125I放射性粒子的胆管支架植入患者病变胆管内行内照射治疗。由肿瘤科专家结合患者病情制定了体外适形放疗及个体化化疗方案。

由于患者处于癌症晚期,身体各方面功能都很差,再加上放化疗副反应,治疗期间,患者出现了胆管炎、肝脓肿、胆外瘘等多种合并症,但经过专家团队的及时处理和精心治疗,每一次都化险为夷,经过前后3个多月积极治疗,患者肝门部肿瘤在术前得到有效控制,既为随后的肝移植争取了宝贵时间,而且超大剂量的放化疗可“摧毁”肝周区域内的潜在转移灶,极大降低了肝移植术后的肿瘤复发可能。

经过一系列有效的术前治疗,专家为患者进行了肝移植手术,术中发现癌组织已明显纤维化伴局部坏死,提示之前的放化疗有效,肝移植手术顺利进行,术后第二天患者胆红素就降为正常。根据吴某实际病情再给予患者一定疗程的预防性辅助化疗,并调整了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剂方案,采用兼顾抑制免疫和肿瘤增殖双重作用的药物。经过术后一个多月的康复治疗,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正常,治疗获得成功。(刘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