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妈妈,当我成为了你

2013-12-29前川亚纪

海外文摘 2013年10期

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成为母亲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做母亲的辛劳,对自己的母亲越发地感激和敬重:“原来抚育孩子是这样辛苦的事情,谢谢您对我的照料。”可是同时,我的心中又不禁涌出这样的疑问:母亲为什么会那样教育我呢?

与亲生母亲的隔阂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观念是“去好学校学习、去好公司上班就是幸福”,成绩优异、在学习上有突出表现、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因此被父母强行送去辅导班或参加多个兴趣班的人不在少数。

1980年,总务省进行的“劳动力特别调查”显示,当时64.2%的日本已婚女性是家庭主妇。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降为36.8%。在我们父母那一辈中,大部分女性辞去工作,成为全职太太,一心一意操持家务,抚育儿女,许多母亲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在那个年代,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或其他成年人是绝对正确的化身。只要父母说一句“不行”,就不能买东西,不能和小朋友们玩耍。后来,孩子们欣喜地发现,当自己步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时,“工作”意味着“赚钱”,同时也意味着“自由”。这种想法成为许多人在工作中克服困难、不断奋进的思想动力。

而当这一代孩子中的女性为人母之后,常常需要面对母亲“并无恶意”的劝说,比如“你外出工作的话,孩子会觉得寂寞的”,或者“早点让孩子学英语、学乐器比较好”。她们一方面觉得这是强人所难,一方面又不自觉地想按母亲的要求行事,矛盾的情感使两代人之间产生隔阂,发生争执。其实,她们大致能够理解上一辈母亲做全职太太的辛苦,却无法进一步与母亲握手言和。

拥有这种困扰的人并非只有我自己。我想,与亲生母亲的隔阂或许正来源于“爱”。

多种多样的母女矛盾

本田雅代,40岁,就职于证券公司,儿子10岁

我的母亲高中毕业后进入银行工作,24岁时与她的同事恋爱结婚。作为大儿媳,她一直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很是辛苦。母亲要求我要聪明伶俐,会看人眼色,这给我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我6岁的时候,被视为“家族继承人”的弟弟降生了。家人的关爱全部转移到了弟弟身上。如果我做错了事,母亲就批评我:“要79e2de12bbeb2c405874913802478d3490406c9ab1e20f16722c58d3377da998有姐姐的样子!”如果我乖巧听话,就会受到表扬。我要帮母亲照顾弟弟、做家务,还要上学、上补习班,每天都在拼命忍耐。

小学6年级的时候,我看了动画片《龙猫》。看着片中一直照料妹妹小梅的姐姐小月,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高中时期,我因为怕长胖而患上厌食症,体重一度下降到30公斤。我在医院用脏话骂了母亲,和她大吵一架。当时我坦率地说出了心里的想法,我觉得自己和母亲变成了对立的两方。高中毕业后,家里同意让我出国留学,即便到了国外会想家,那也是我自己的决定。我爱我的母亲和其他亲人,我曾在宿舍的床上边哭边想“我是喜欢妈妈的啊”。当人们靠近时,爱、恨与依赖都会变得强烈。现在的我选择通过“远离”来接受母亲。

中嶋美惠,30岁,就职于制造企业,女儿4岁,儿子1岁

我拥有一位责任感极强的母亲。她与我的父亲一同经营公司。不论处境多么艰难,她总是将责任扛在肩上。我是家中的长女,母亲希望我健康活泼,但病弱的我与母亲的期望完全相反。12岁的时候,我放弃了学了7年的钢琴,又遭受了升学考试失利的打击。从那之后,不论我做什么事,母亲总是说:“反正你什么都做不好。”

小学、初中和高中,我都被同学欺负过。上大学后,我和朋友一起兼职做礼仪小姐,这段经历改变了我。周围的人夸赞我的外貌,认为我风趣幽默,我觉得自己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后来我被人推荐去酒吧做女招待,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去银座打工。在那三年的时间里,我几乎连睡眠时间都没有。我在打工期间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明白了自己的成长环境是多么优越,我的心底产生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大学毕业后,我辞掉了兼职,告别了灯红酒绿的生活。我之所以能看清自身的优缺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还要多谢母亲对我产生的影响。不过,我绝不会像母亲那样对孩子总是持否定的态度。

田中爱实,33岁,就职于广告代理公司,儿子6岁,女儿2岁

我的母亲成长于书香门第,她对自己的本科学历相当自满。结婚后,母亲辞去了公务员职务,成了全职太太。她对教育很是热衷,我在3岁就开始接受学前教育,还要学英语、游泳和钢琴。后来,我遵循母亲的意愿,从公立初中考入名牌大学的附属高中,但我说什么也不愿意直升入这所大学。我决定报考美术院校。

在妹妹和父亲面前,我和母亲大吵了一架,甚至抄起东西砸向对方。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考美院,不过我是参加了多次考试才被录取的。那段时间我常常大声指责母亲:“我考不上全怪你!”我的行为给父亲和其他家人带来了许多麻烦。毕业后,我应聘到一家大型广告代理公司工作。我本以为母亲会向邻居和亲戚吹嘘这件事,不想她并没有这么做。母亲一定也明白了学历并不能代表一切吧。然而后来她转而对我的孩子们讲:“好好学习才能考进好学校哦。”看着母亲,我感到无比烦躁,但我本人的经历已经证明了不论受何种教育,孩子们都会选择自己的路。我没有再对母亲说什么。

佐藤真美子,35岁,就职于保险公司,女儿4岁

我的母亲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自卑的她以“我是为你好”为由,让我参加各种学习班。从还没记事开始,我就学了游泳、钢琴、英语会话。上了小学,我又开始学芭蕾、书法、茶道。说实话,我没有和朋友一起玩的记忆。

除了学习,母亲还要我做各种家务,这些都是“为了我好”。从我升入小学高年级开始,我经常会因为忍无可忍而逃到祖母的家里。母亲禁止我看连续剧、情景剧等电视节目,我和祖母则会一边看电视一边吃点心,对我来说这才是幸福的回忆。祖母的家可以说是我的避风港,如果没有那里,我真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

之前我已经差不多把这些事忘干净了。前几天,我给女儿买了她想要的游戏机,母亲说:“游戏机对她没好处。”听了这话,我立刻产生了反抗的念头。虽然已经到了这个年纪,可当我开始控诉母亲导致我丧失了童年的时候,我怎么也停不下来。我和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不良母女关系致心病

医学博士宗田聪指出,亲子关系——尤其是母女关系——往往会变成相互依赖的关系。许多母亲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女儿则努力实现母亲的愿望。母亲们希望女儿能成为自己老后的依靠,不管她们是否口头说过这些,如果女儿持续感觉到沉重的压力,就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在宗田医生诊治过的女性患者中,有一名20多岁的完美女性。她就职于一流的大公司,业绩优异,性格要强。但是从十几年前开始,她患上了厌食症。由于营养失衡,她的卵巢停止排卵,造成月经不调。她不想让周围的人知道这件事,于是既不与朋友深交也不考虑结婚。宗田医生询问之后才知道,患者从小被母亲要求事事第一,一直作为“母亲引以为豪的女儿”活着,为此她牺牲了一切。

有的患者受过母亲的虐待,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可而自我否定,不断做出自残的举动。宗田医生说:“有些做女儿的即便表面上与母亲相处和谐,其实也在不自觉地被母亲支配。对于这类患者,我的建议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坦白地说出心中的不满,停止扮演‘理想中的自己’,与母亲拉开一定的距离。母女应互相保持一定的自立。我认为母亲不应对孩子抱有过度的期待。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这一点非常重要。要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克服它们,寻找自己的人生道路。

[编译自日本《红秀》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