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泄密进化论

2013-12-29汤姆·班纳姆

海外文摘 2013年10期

前不久,间谍史上的最大泄密事件使美国国家安全局前职员斯诺登成为了全球头号新闻人物。考虑到此前美国政府对布拉德利·曼宁和约翰·基里亚库的审判结果,斯诺登对自身安全的担心不无道理。曼宁因在维基解密网泄漏美军机密,面临终生监禁的危险;基里亚库由于透露美国中央情报局使用水刑审讯技术,被判有期徒刑两年零六个月。

对于斯诺登披露“棱镜”计划的行为,人们评价不一。但是,他为内心信仰做出巨大牺牲的举动的确令人深受震动。与全球最强大的谍报机构为敌的斯诺登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在其他领域,也曾有人为了将秘密公之于众而被同事摒弃,被所属机构中伤,甚至受到法律以及暴力上的威胁。

伍德福特揭发奥林巴斯黑幕

“我一被奥林巴斯解雇,那些帮我抱过孩子的友善同事就翻脸不认人了。”

迈克尔·伍德福特是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的前任社长兼CEO,他的著作《真相大白》记录了他揭露公司伪造账目的经过。奥林巴斯的假账丑闻曝光后,原董事会成员面临着集体辞职的压力。伍德福特回忆道:“过去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为了避开我,特意从路的另一边走,周围的人们开始用带着偏见的眼光审视我。”

伍德福特就任奥林巴斯CEO仅仅两周时间,就在公司董事会上被解雇。在此之前,他对公司的账目产生疑问:奥林巴斯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为什么会花费10亿美元收购化妆品公司Humalabo和微波炉专用容器厂商News Chef?又为什么向咨询公司支付高达6亿8700万美元的费用?要知道,这个数字比正常费用的三倍还要多。伍德福特私下询问了董事会会长菊川刚,两人却不欢而散。

不久之后,董事会便对伍德福特提出了卸任决定,14名董事会成员全数通过。奥林巴斯收回了伍德福特在东京的公寓和公司信用卡。由于无权使用公司车辆,他只能搭乘公交车离开。然而,伍德福特并没有动身去机场,一个小时之后,他在公园将这一切披露给了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乔纳森·索布尔。

伍德福特之所以决定揭发奥林巴斯的假账丑闻,不是因为对公司有怨恨,而是为了自保。董事会不合常规的举动让他产生了不详的预感。他说:“有人认为奥林巴斯的交易与‘反社会势力’有关,这是对黑道的委婉称呼。我认为奥林巴斯发生的是白领犯罪,但我担心会有带着纹身、手指残缺的恶棍伤害我的家人。”

回到英国后,伍德福特立即受到了警方的保护。他尽可能多地接受媒体采访以示清白。他说:“事情一旦宣扬出去,你的脸和名字就会出现在全世界的报纸和杂志上,电视也会播报相关新闻,这样一来对方就会受到密切的关注,也就不会伤害你了。”

伍德福特相信:“告密只能是最后的手段,正规渠道行不通再这样做。”

英国连环医疗事故案

然而对于大部分内部泄密者来说,所谓的正规渠道往往是在对方的控制之下,这是不争的事实。20世纪90年代初,一位名叫波尔森的麻醉科专家就面临这样的困境。波尔森就职于英国的布里斯托尔皇家儿童医院,他认定心脏外科医生詹姆斯·维斯哈特的不当操作导致多名幼童在手术中死亡。波尔森用了7年时间收集证据,可就在他打算将证据公布时,却被院方告之不要惹麻烦。

“那位有不良记录的医生成为了心脏外科的主任医师,他确实有手腕。”波尔森回忆道,“我所在的部门没人敢与维斯哈特为敌。麻醉科的一位教授告诉院长儿童心脏手术存在问题,院长却不想处理此事。”

医院的管理层对问题已经有所觉察,却采取了一味隐瞒的态度。1994年,该医院的心脏内科获得了一个别名——杀人场,就诊婴幼儿的死亡率超出了全国平均数字的两倍。波尔森说:“我将维斯哈特的医疗过失曝光的几个月前,在医院的圣诞节聚会上,我妻子问心脏内科主任:‘你会让詹姆斯·维斯哈特给这个房间里的人做手术吗?’主任立刻回答:‘不,我绝不会让他接近他们。’”

1995年,一岁半的约书亚·洛夫迪死于布里斯托尔皇家儿童医院,英国卫生部终于对医院展开了调查,而波尔森对维斯哈特首次提出怀疑已是5年前的事了。在调查报告当中,维斯哈特的手术水平被判定为“具有高危性”。可是在院长的命令下,调查人员改写了报告,将手术责任推给了麻醉科,波尔森面临着被解雇或被剥夺从医资格的威胁。

波尔森表示:“维护真相和良心比忠诚更重要,他们却选择了后者。在斯诺登事件当中,美国政府选择的则是国家安全。我相信美方会制造许多关于斯诺登的谎言,手握大权的一方会获胜,除非大众舆论倒向另一方。”

波尔森拒绝掩盖真相,把一切告诉了英国第四台的记者。电视台将这一系列医疗事故拍摄成纪录片《破碎的心》。节目引起了巨大反响。迫于舆论压力,英国医疗总理事会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最终确定该院的3名心脏外科医生在工作中犯有重大错误,其中一人正是维斯哈特。院方的包庇导致171名无辜的儿童失去了生命。

波尔森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尽管他证实了自己的怀疑,可当他的同事从柏林开会归来之时,对他说的却是:“你成了欧洲最不受欢迎的麻醉师。”在英国找不到工作的波尔森最终去了澳大利亚。

卡扎菲暗杀计划泄密事件

与波尔森一样,伍德福特也体会过被身边的人们排挤的感觉:“在日本,很多人认为我是公司的背叛者。但是在丑闻曝光后,奥林巴斯有了很大的改进,因为公司承认了过失,改正了错误。掌权者如果有不当行为,一定会拼命自保,所以我们才需要一个可用的告密平台。”

安全专家安妮·马乔认为,鉴于政府长期对记者施加的压力,泄密将更多地发生在互联网上。马乔是英国军情五处前职员。她的搭档戴维·谢伊勒揭发称:在内务大臣不知情的情况下,军情五处曾擅自策划暗杀卡扎菲,暗杀计划以失败告终。此前谢伊勒试图引起上层的注意,却没能成功,于是他将事实泄露给了《每日邮报》。

回忆往事,马乔这样说:“我们知道自己很快就会被逮捕,我们触犯了《公职人员保密法》。我们考虑的不是会不会被起诉或是不是违反了保密协议,而是如何有效地行动,如何让更多人知道真相,以及如何推动变革。”

谢伊勒和马乔用10个月的时间与记者马克·霍林斯沃思和尼克·菲尔丁建立信任关系、交付文件。在泄密报道刊登出来的前一天,两人逃往法国,藏身在乡村。马乔说:“从前你可以选择向主流媒体泄密,它们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把信息广泛地传播出去。后来维基解密网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告密模式,你可以匿名在网站上发布信息。不过,美国政府还是追踪到了利用维基解密泄密的曼宁等人,揭发美国中情局用刑的基里亚库进了监狱,用刑拷问犯人的人却没受到任何处罚。”

现代谍报活动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收集信息和数据,谍报机构将不得不雇佣更多的分析人员和专家。政府若想防止工作人员泄露机密,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让掌握机密的人相信自己执行的任务是正确的;第二,让他们知道,泄露机密的人一定会被逮捕并受重罚。不过,数字革命为这两项工作增加了难度。

马乔说:“斯诺登头脑聪明,行事果断。他从以前的泄密事件和泄密者身上学会了如何直面问题,从而选择了最佳方法。不管他的结局如何,将来都会出现新的内部泄密者。现在,全世界为谍报机构工作的人都在对斯诺登事件进行思考和学习,这些人可能会成为未来的泄密者。

泄密发生之后,当事人很快会受到中伤,例如‘想法过于天真’或者‘太感情用事’,斯诺登也经历了这些。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有些人之所以献身与某些势力对抗,是因为他们想做符合自身道德观的事情,这也正是他们泄密的初衷。”

[编译自《智族》日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