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残障人士的就业新出路

2013-12-29川谕

海外文摘 2013年10期

S-Pool职业介绍所正在着手建立残疾人农场,通过商业经营帮助残障人士就业、自立。S-Pool社长浦上荘平说:“我国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残疾人就业援助机构从国家和地方政府领取补助,对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有些机构却一面领着补助,一面阻碍残疾人就业。”

在日本,大部分精神残疾人中学毕业后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根据残疾程度被划分为可工作和工作困难两类。工作困难的人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转移至残疾人就业援助机构寻找就业机会。“就业援助机构除了按接收的残疾人数量领取补助之外,还会安排残疾人做一些简单的生产工作,这样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收入。而那些残疾人由于没有正式职业,每个月只能从机构领取5000到 10000日元。”也就是说,就业援助机构给残疾人安排了工作,却不支付与劳动水平相符的薪水。

企业遭遇闭门羹

浦上社长介绍说,2011年,S-Pool在千叶县市原市创办了“乐工农场”,打算雇精神残疾人在大棚里种植土豆、黄瓜等作物。

普通企业追求的是盈利,一定会支付给员工高于法定最低工资的薪金。然而当公司向残疾人就业援助机构提出雇佣申请时,大多会被对方一口回绝,理由是机构内没有能去企业工作的残疾人。可是如果你偷偷向里看一眼,就会发现100多名精神残疾人正在屋内劳作。

面对企业的质疑,就业援助机构的回答是如果残疾人都去企业工作,机构就无法领取政府发放的补助,还会失去销售产品的收入,这关系到就业援助机构的存亡,所以他们才出此下策。这种理由完全是本末倒置。国家给就业援助机构拨款的目的是什么?是帮助精神残疾人就业,而不是为了维持机构的经营而阻碍其就业。

浦上社长了解到,在残疾人就业援助机构的管理者当中,有不少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退休人员。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关系接收毕业的残疾人,再通过政府补贴和产品销售额牟利。为处于弱势地位的残疾人发补助本是好事,不曾想这笔钱非但没能帮助弱者,反而招来了别有用心的人。

S-Pool职业介绍公司从企业家的观点出发,对残疾人就业进行援助。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精神残疾人找到工作、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也能使企业从中获益。

企业减轻政府负担

如果有更多的精神残疾人进入企业工作,政府就可以减少对就业援助机构的补贴。追求利润的企业会创造新的价值,社会成本也将随之降低。

S-Pool职业介绍公司管理的乐工农场创建于2011年。农场用地超过12000平方米,建有两个2000平方米左右的大棚,主要用于种植菠菜等作物,今年又有两个大棚投入了建设。浦上社长说这项事业已经步入正轨。

“我认为精神残疾人比较适合从事农业劳动,因为他们擅长做重复性的工作。农业劳动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工作者面对的是植物,不是工业制品,危险也少一些,残疾人自然能够适应这份工作。”大棚里的蔬菜并不是种在土里,而是以泡沫苯乙烯为基座,再堆上浮石,注入营养液栽培农作物。S-Pool的工作人员认为如果使用土壤栽培,残障员工就需要使用铁锹等金属农具或拖拉机等机械,那样会比较危险。浦上社长说:“我们担心残障员工受伤,所以选择了无土栽培的方法。其实这就是一家蔬菜生产厂,建筑内部很干净,一年可以收获七次农作物。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名残障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受伤,安全和卫生是农场运营的宗旨。”

乐工农场之所以发展稳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日本的强制规定。从今年4月1日开始,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增加残障员工的人数,残障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从1.8%提高为2.0%,此规定适用的企业规模从员工总数56人降到50人。

城市缺乏残疾人?

S-Pool当初刚刚计划创建乐天农场时,按规定只有300人以上的企业才必须雇佣残疾人,而且残障员工的最低雇佣率是1.6%。后来政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兼职人员的数量也须乘以0.5计入员工总数,新规定给拥有许多兼职员工的餐饮店和宾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规定在日本引发了不可思议的现象,即残疾人才的短缺。

在大企业鳞次栉比的东京,身体残障人士相当抢手,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举个例子,东京发生了一起比较严重的交通事故,有人在事故中失去了部分肢体,企业里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就会飞奔进医院,劝说伤者去该企业上班。因为这层原因,各企业的招聘负责人总是挤在医院康复中心蠢蠢欲动。

近年来,电脑在工作中的使用率有所增加。有的残障人士只是身体有残疾,大脑并没有损伤,他们可以和健全人一样从事这类工作。企业如果无法按规定招够残障员工,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的“捐献款”。对企业而言,残疾人是个宝。由于法律规定日渐严格,企业对残障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给残障人士提供的薪金与普通员工几乎相同。

然而,精神残疾人的待遇与身体残疾人截然不同。他们不仅难以工作,也难以与人交流。很多老板不愿让精神残障员工和普通员工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说心里话,他们宁可交钱,也不想雇佣精神残疾人。

S-Pool职业介绍公司发现了这一问题。既然如此,干脆就让精神残疾人去别的地方工作好了,其实他们也更乐意与同类一起劳动。出于这种想法,S-Pool建设了乐工农场。实际上,乐工农场并不归S-Pool所有。尽管S-Pool取得了农场用地、建造了蔬菜工厂,大棚里的蔬菜生产线却被分别卖给了多家企业。

残疾人实现生活自立

S-Pool受多家企业委托,安排精神残疾人在乐工农场工作。这些残疾人其实是那些企业的员工,而不是S-Pool的职员。这样一来,企业既可以遵守雇佣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又不必特地为残障员工安排工作,S-Pool则可以实现大规模、高效率的农业生产。双方互惠互利,实现了双赢。

由于各企业薪资水平不同,同一个大棚里各生产线员工的薪水有细微的差异。虽然他们在形式上受雇于不同的企业,其实却是为同一家公司里工作。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集体意识,互相帮助、共同研究栽培方法,创造出了理想的工作环境。

按照日本农业部的规定,乐工农场生产的蔬菜不能在普通市场上销售,各企业把菜发给员工或者在聚会活动中用掉。据说这些菜几乎不含农药成分,深受员工家属的欢迎。虽然这些蔬菜没有直观可见的销售收入,却可以作为员工的福利,产生的价值与销售收入不相上下。当然,企业也不会被扣上“对残障员工苛刻”的帽子。

在农场工作的精神残疾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待,其月收入平均为10万日元左右,加上政府发放的5到6万日元的补助金,他们每月的总收入可以达到15到16万日元。

和田一纪执行理事是S-Pool公司的残疾人援助负责人,他说:“精神残疾人的最大难题是失去父母之后如何生活。他们靠抚恤金难以维持生计,无家可归、犯罪入狱的案例不断出现。但是,如果他们有15万日元的月收入,实现生活自立不是问题。是成为社会的负担,还是为社会做贡献,独立生活,这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编译自日本商务通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