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闹该不该抱?
2013-12-29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9/WeLfLX2Tc5bhnXhW2bhWYs.webp)
@小芹妈:我的宝宝刚满月,总爱无缘无故哭闹。我很想去抱她,但听一些育儿专家的说法,这是她试图用哭闹来控制你,你应该让她自己学会安静。很困惑,究竟该不该抱呢?
@发现OPS:应该抱,并且要四处走动。
刚为人父母的,可能都碰到过这个难题:宝宝哭闹不停时,如果抱着TA走动一下,宝宝就会立刻安静许多。只是,一旦你走累了往椅子上一坐,TA又不依不饶地哭闹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最近发表在《生物学进展》(Current Biology)上的一篇报告认为,婴儿的这种表现只是哺乳动物固有的一种生理反应罢了。
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幼崽刚出生时一般比较孱弱,需要父母持续不断的照顾才能生存,因此婴儿对母亲的需求很强烈,会通过动作或哭闹来表达。“过去有不少研究证实,怀抱婴儿可以减轻其不安全感,比较容易让婴儿停止哭闹。但是,为什么坐着抱跟走着抱效果却有明显区别呢?似乎没有人研究过。”研究负责人黑田久美(Kuroda Kumi)是日本RIKEN 脑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她的研究灵感来源于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孩子。
她和同事们设计的试验是这样的:选择12名出生不到六个月的健康婴儿,男女各半,让婴儿们跟母亲分别用几种方式来互动:躺在童车里、被母亲坐着抱在怀里、被抱着走动。每种状态持续30秒钟,随机交替变换。与此同时,婴儿们的胸口都贴上了无线心电图仪探测头,并有仪器将婴儿的动作、声音和心电图都记录下来。
“我们发现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被坐着的母亲怀抱时,婴儿有50%的时间是哭着的,而且手舞足蹈;一旦母亲站起来,婴儿的动作幅度和哭声立刻减小了,而且两次心跳之间的间隔也延长了不少;一旦妈妈重新坐下去,心跳间隔又恢复了之前的时长。”
“grOBPptKVouCYwEaw9B92w==种种迹象表明,当婴儿被妈妈抱着走动时,无论心理还是生理上都更放松和镇静,为什么呢?”在实验室中,她们从另一种哺乳动物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老鼠。
研究员把刚出生4-16天的幼鼠从窝里取出来,放进杯子里困住,15分钟后再让它们的母亲去解救,并用录像记录下整个过程。“一旦鼠妈妈叼住幼鼠,把它提出杯子时,原来惊慌失措、吱吱乱叫的幼鼠立刻就乖了下来,蜷缩着一动不动。”
“我们测量过,当幼鼠跟母鼠分开时,它会发出频率介于40-80kHz的超声波,就像婴儿在哭叫一样。而一被叼起或提起来走动后,幼鼠发出的超声波频率就下降了,心跳之间的间隔也延长了。”相比,如果只是把幼鼠托起来或抱起来,这个现象就不会发生。
综合上述研究,研究人员推测,婴儿的突然镇静,也是一套相互协调的神经调节、运动调节和心脏调节过程,而且都和母亲的走动有关。“我们判断,抱着走才不哭的宝宝可能不是在闹性子,只在展示哺乳动物自古以来就遗传下来的一种特性:当遇到危险需要转移时,如果幼崽不冷静下来,采取静止或蜷缩姿势的话,母亲保护它们的难度就会加大,它们生存的几率就小了。弗鲁特(Vrugt)和帕德森(Pederson)曾在1973年做过试验,发现对两个月的婴儿来说,抱在怀里颠得越厉害,抚慰的作用就越大。这也预示,母亲走得越急的话,宝宝就越容易安静下来。”
在黑田久美看来,这种特性,可能在胎儿时期就形成了:怀孕的准妈妈经常发现,当她们平躺或静坐时,胎儿会动得比较厉害,一旦她们走路或运动时,肚子就平静了许多。“下一步,我们打算研究一下母亲的走路速度对宝宝的抚慰效果到底有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