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缓慢复苏路
2013-12-29李慧勇谢伟玉
目前世界经济处于复苏初期,最近两个季度的数据显示经济有缓慢复苏的迹象。预计未来几个季度,随着欧债危机的逐步缓解和美国财政悬崖的解决,加上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提振,财政紧缩的影响趋弱,全球经济有望踏上缓慢而漫长的复苏之旅。
2012年以来,受欧洲经济深陷危机、加速衰退的拖累,海外经济增长乏力。以OECD经济体为代表,GDP增速自一季度恢复性增长后,二季度明显回落,三季度环比持平、同比仍加速下滑,但近期出现了企稳迹象,包括OECD领先指标在内的一系列领先指标出现了下滑放缓甚至反弹,预示着未来全球经济有望触底企稳,呈逐步回升之势。
为了明确目前全球经济所处的阶段,我们借鉴美林投资时钟,通过产出缺口与通胀的变化作为划分经济周期的依据,其中,以全球GDP的同比增速作为替代产出缺口的指标,以CPI代表物价水平。2000年至今,全球经济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周期。一是以2000年下半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为标志,主要因为过度膨胀的IT产业停止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高速增长,投资开始下降,加上“9·11事件”的影响,导致美国经济陷入低迷,进而引发全球经济衰退。2002年开始进入缓慢的复苏阶段,2005年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促使全球经济高速增长,但也埋下了下一轮经济萧条的种子。二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全球经济陷入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次贷危机由虚拟金融体系传导到实体经济,并在全世界蔓延,引发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尽管2009年开始,受益于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和财政刺激政策,经济出现短暂恢复,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将全球经济拖入再危机时代。根据我们的经济周期理论,目前世界经济处于复苏初期,最近两个季度的数据显示经济有缓慢复苏的迹象(附图)。
具体来看,美国经济2012年复苏曲折,三季度实际GDP环比增速一度反弹至2.7%,主要因为企业加库存和政府国防支出所提振。而2012年通胀呈V型走势,核心CPI维持在2%左右,能源与食品的价格对通胀的影响较大。从GDP各项组成部分的增速来看,个人消费、企业投资以及进口的增速2012年以来直线下滑,三季度出口表现好于预期,政府消费三季度受益于飞机采购而反弹3.5%,两年以来首次转负为正,但一次性采购恐难以持续,减赤压力将迫使政府在2013财年减少开支。从各项组成部分对GDP的贡献来看,四大项均为正贡献,但个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的边际贡献均减少,只有库存、政府消费和投资的贡献在增加。说明真正支撑经济的动力在减弱,一次性的政府采购和企业加库存对经济的短期刺激较大,但这难以扭转美国经济的弱势。
展望未来,美国经济增速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将下滑,其中2013年一季度下滑最大,主要受美国财政悬崖、欧洲债务危机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导致消费和投资趋于谨慎。美国GDP增速可能从2.1%下跌至1.5%,主要因为财政悬崖的拖累进一步加剧。不过,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因为布什时代延续至今的大部分减税优惠有望延期至2013年底,不至于对美国消费和投资造成过大冲击,而且房地产市场持续复苏对经济也有一定支撑作用。
欧洲方面,欧元区GDP三季度同比下滑-0.6%,主要受到消费和投资的拖累,但是英国因奥运会的提振而摆脱衰退。尽管欧洲经济整体低迷,但是,我们认为2012年四季度,欧元区GDP同比增速可能触底反弹至-0.5%,2013年甚至可能重回正增长,主要原因在于,2012年6月以来的一系列救市措施,缓解了欧债危机所带来的避险情绪,理顺了货币政策传导至实体经济的渠道,例如6月欧盟峰会启动1200亿欧元对欧洲基建等重大项目的贷款,欧央行7月降低基准利率至0.75%,并将隔夜存款利率降至0,释放大量隔夜存款,带来对家庭的贷款增速已开始反弹,但对非金融企业的贷款仍在加速下滑,这说明信贷状况仍在底部徘徊。另外,欧元区的PMI、ZEW经济预期指数以及OECD领先指标均已开始回升,意味着投资者对欧洲经济的前景开始趋于乐观,这将带动投资和消费下滑减速,企稳回升。
总体来看,全球经济有望触底企稳,但复苏仍不稳固,处于低速增长阶段。从战后历次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经验来看,每次危机后的第二、三年,政府刺激带来的经济恢复性高增长总是难以为继,经济复苏出现放缓,而再危机时代通常持续两年。与2008年金融危机相比,此次再危机时代经济的衰退程度偏弱,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2008年是自下而上的危机,起源于次级房贷市场,政府对此准备不足,反应仓促,拖累经济大幅下滑。而此次危机是自上而下的危机,欧洲政府已有预期,本可以解决,因各国分歧较大,各自争取政治博弈中更大的筹码。从发展趋势来看,欧洲财政一体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预计未来几个季度,随着欧债危机的逐步缓解和美国财政悬崖的解决,加上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提振,财政紧缩的影响趋弱,全球经济有望踏上缓慢而漫长的复苏之旅。
作者任职于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