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设备的另类生态圈

2013-12-29王阳

新财富 2013年1期

移动设备“泛滥”,除了保护套、贴膜等“基本保障”级周边产品外,越来越多的公司携带触屏手套、智能背包等五花八门的周边产品,分享并创造移动设备市场的精彩。

在大街上,想找到一个没有随身携带移动设备的人,已经越来越难。至少,手机早已成为了路人“标配”。而移动设备不仅自己红得发紫,也在有意无意间,带旺了周边产业。除了保护套、耳机、充电器、数据线、支架、贴膜等为人所熟知的“基本保障”级周边产品外,越来越多的厂家携五花八门的产品加入到这一行业中来。例如,可直接操作触摸屏的触屏手套、可携带大量移动设备的服装、可为移动设备充电的智能背包、让iPhone变身单反相机的配件等,它们在分享移动设备市场精彩的同时,也在以“锦上添花”的方式创造着精彩。

触屏手套,寒冬迎“春”

2007年iPhone面市,触摸屏开始大行其道,三星、摩托罗拉、HTC、诺基亚等厂商相继推出触摸屏产品,手机、手持式游戏机、平板电脑甚至是电脑,纷纷被其俘获。DisplaySearch咨询公司在其出具的年度触摸屏市场分析报告中预计,2012年手机触摸屏出货量将达到12亿片,平板电脑触摸屏出货量将达到1.3亿片。

纵然触摸屏产品市场异常火热,但在寒冷的冬天里,触摸屏还是暴露出了其不便之处。电阻式触摸屏靠压力感应,因此无论是否戴着手套,只要用力就能够操作。而如今更为流行的电容触摸屏采用多点触控,手指进行操作时,人体同时承担着导体和温度感应的作用。当人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为了保暖而戴上普通手套时,作为绝缘体的手套将手指跟屏幕隔绝起来,无法导电,也无法感应温度,也就不太可能实现操作。

触屏手套应运而生。其将导电纱植入手套的指尖部分或整个手套,起到导电的作用,再加上羊毛、腈纶等其他普通手套所需材质,可以恰到好处地兼顾操作电容式触摸屏和保暖的需求。早在触摸屏刚刚面世的2007年,就已经有中国企业看到了触屏手套的市场前景,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但当时,国内的触摸屏产品尚未兴起,触屏手套主要销往国外。北京欧立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触屏手套市场规模约为1700万美元,但国内的市场规模仅为1000万元,预计2012年国内市场规模将大幅增长至7800万元。

目前国内主要的触屏手套厂商有美触、触族、以路、GDARLING等。美触走中高端路线,邀请法国资深服装设计师参与指导,用户包括法国、德国、美国等市场高端人群。GDARLING主打中高端女性市场,触族主要针对成熟女性市场,注重产品的特色,而以路则以价格优势快速占领低端市场。即使各个品牌定位不同,但国内的触屏手套产品仍以实用功能为主,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除此之外,奢侈品牌也盯上触屏手套的生意,博伯利(Burberry)推出了具有触控功能的羊皮手套,价格高达数千元。

除了触控之外,手套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意大利Hi-Fun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Hi-Call的高科技蓝牙手套,内置蓝牙接收器、麦克风和扬声器,用户可以直接戴上手套进行通话,手套腕部还有接听和挂断电话的快捷键,其工作距离达到12米,一次充电可以使用24个小时。该款手套可用USB充电,可干洗,售价50欧元(约合400元)。

电子设备“穿”起来

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出门如何携带成为很多人的困扰,而Scottevest公司的产品或许可以帮上忙。它推出的夹克、风衣、背心、衬衫、裤子等产品都拥有隐藏式的口袋,口袋数量最多超过30个,手机、相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专属位置,而夹克、风衣中,甚至还可以放下水瓶、领带、眼镜等。如此大的容纳量几乎可以与小型手提袋相提并论,因此非常适合短途旅行。

不仅让电子设备各归各位,Scottevest在细节设计上也十分贴心。例如附带可拆卸的清洁布,用来清理电子设备;ZIP-PIP??专利技术允许用户把相邻的口袋合并或者拆分;巧妙隐藏的耳机线通道,保持服装的外观形象;口袋具有特殊的导电设计,对于有触摸屏的设备,用户可以通过透明的口袋直接操作。虽然功能出众,但Scottevest产品的价格并不昂贵,一件男士标准夹克135美元,经典背心100美元,与普通服装大体相当。可想而知,其产品是移动设备发烧友们的最爱,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不仅为产品设计提供建议,还亲自担任起了模特。

除了像Scottevest这种想把移动设备统统“穿”上身的“大嘴”服装外,也有一些公司专注于耕耘更小的细分领域,同样也能为移动设备用户带来便利。如何解决耳机线的缠绕问题就吸引了不少公司的目光。Tooks Hats专门制作内置耳机的帽子,防止在跑步过程中耳机被不断拉扯,并且耳机可以水洗;HoodieBuddie推出了一款连帽衫,耳机穿过衣服内部,从领子伸出来。

方便归方便,这些产品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即都有一定的季节性,例如夏天戴帽子、穿风衣就很不靠谱。而且,它们也不能解决移动设备的最大难题—充电。

早在2005年,Scottevest就曾与GlobalSolarEnergy合作推出了太阳能充电夹克,当时只是把太阳能电池板缝入外套当中。随后,科学家们努力开发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服装材料。2012年4月,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宣称,他们正在开发一种用天然纤维制成的太阳能供电的衣服。12月,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了世界首款光导纤维太阳能电池,直径比发丝还要细的电池可用来制作衣服,而来自日本的科学家也在同时推出了一种由极薄的小球状太阳能电池织成的布料。

目前,可充电服装基本处于概念阶段,用户仍需依靠电源为移动设备充电。而全球首款智能背包Phorce将成为一个新的选择,除了可变身单肩包、双肩包、公文包装下移动设备之外,其还能为移动设备充电。Phorce自身只需4个小时即能充满,电量足够为iPhone 5充电超过8次,Galaxy S3约6次,iPad mini 2.5次。Phorce的防震物填充设计可以保护充电设备免受挤压和颠簸,并且采用防水材质。USB版和Mac版Phorce的零售价分别为349美元和449美元,预计2013年一季度开始批量生产。此外,Phorce还计划推出自己的App—通过蓝牙与智能手机相连,可以进行电量管理等。

配件助力,设备变身

无论是触屏手套、蓝牙通话手套,还是可容纳移动设备的服装、可充电的智能背包,都是为了让人们使用移动设备更便利,但其功能依然相对基础。与它们相比,一些新奇的配件可轻松实现移动设备大变身,从显微镜到单反相机,从机器人到万能遥控器,移动设备似乎无所不能。鉴于iPhone目前在移动设备领域的市场地位,大部分公司都选择了iPhone作为自己的试验田。

2011年7月,美国加州大学自主研发出将iPhone 4变成显微镜的CellScope系统,但主要应用于医疗领域。2012年年中,苹果周边产品配件制造商Skylight推出了一款可供iPhone使用的显微镜操作配件,使其变成真真正正的医学显微镜,并把手机的显示屏作为显微镜的主显示屏,方便多人同时观看,可用于教学演示等公开场合。使用者可以在观看的同时将其录制成视频发送给好友。与通常售价昂贵的显微镜相比,该款配件的价格仅为200元。

对于追求成像效果的发烧友而言,让iPhone “一秒变单反”的配件满足了他们的愿望。2011年推出的拍照辅助产品The iPhone SLR Mount,主体是一个铝制的外壳和连接单反镜头的适配器,可以将尼康、佳能的镜头直接连到iPhone上,达到升级的目的。但升级的费用较高,约为1600元,与实用性相比,“拉风”的作用更强。2012年年末,SnappGrip推出了一款具有蓝牙功能的相机适配器,适用于iPhone和三星Galaxy S3。

玩得更高级一点,手机甚至可以变身为机器人。两位工程师 Peter Seid 和 Phu Nguyen设计出智能手机机器人Romo,其硬件包括轮子、电板、智能手机接口和锂电池,而软件则由一系列手机应用构成,通过软硬件的配合,机器人可以完成指定任务,例如RomoRemote应用可以遥控机器人,通过手机上的摄像头查看周围情况,颇有几分“间谍”的味道。2012年10月,这个机器人项目获得了红杉资本领投的500万美元投资。

上述产品以“耍酷”为主,而让iPhone变身一个万能遥控器则显得更为现实。一家名为Satechib6beaec0ddb87df4a7690fa8ded0905c的公司推出了一款适配器,它其实是一款能支持iPhone的红外线收发器,把它插在iPhone的耳机插孔上,再与配套的应用程序相配合,便可以实现对于电视、空调等家用电器的遥控。目前,这款产品的售价仅为40美元。而Equinux公司开发的Tizi Remote套件不仅可以让iPhone变成电视遥控器,更能利用Siri实现语音换台等功能。

另一个实用级的iPhone配件是升级版的“苹果皮”。曾经的“苹果皮”可以帮助iTouch实现通话功能,而升级版的“苹果皮”则让iPhone变身为一部双卡双待的手机,避免了用户携带两部手机的麻烦。“苹果皮”是一个可以套在iPhone上的外壳,包含一个额外的电池和卡槽,在相关应用程序的配合下,用户可以进行拨打电话等操作。

为移动设备“锦上添花”如火如荼,但并非没有风险。以苹果为例,当手机从iPhone 4S向iPhone 5升级时,配件厂家不得不对其产品进行调整,原有产品可能面临着被退订的风险。并且,得到苹果的授权是相关配件合法性和销量的保证,而在推出iPhone 5之后,苹果要求重新审查周边产品厂商的资质,但审查进度十分缓慢,苹果此举在于收缩授权数量,加强控制。而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另一方面,却也增加了周边产品厂商命运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