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一重工VS中联重科

2013-12-29古杨

新财富 2013年1期

三一重工一直在多项经营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中联重科因一系列并购而壮大、因成功于A股增发和于H股IPO而获得丰沛资金后,双方竞争格局开始变化,矛盾也趋于显性化。从近年双方经营数据的变化中,便可一窥端倪。

营收增长:中联相对稳定

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同由长沙成长起来的这两家企业不无相似,无论产品结构还是同类型产品的毛利率,都差异不大(表1)。从总营收看,2012年前三季度,三一重工收入407亿元,中联重科收入391亿元,也处于同一量级。

这两家公司的高成长主要发生在2007-2011年间。得益于上一轮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浪潮,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期间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53.5%和50.7%,到2012年三季度,双方的营收已经从2007年末的不到100亿元跃升至400亿元级别。

但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拖累了发达经济体的GDP增速,造成外部需求不振,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又抑制了内部需求,GDP增速从2010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三季度已经连续11个季度下行,从12%一路下滑至7.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在调控政策抑制下从2011年上半年的超过30%逐步回落至20%以下。

市场萎缩之下,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的营收和利润增速都开始下滑(图1、2)。其中,三一重工归属股东的净利润增长率2012年二季度开始负增长,三季度同比降幅达到23.42%,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同期中联重科的净利润增长率尽管也下滑严重,但仍保持同比为正的水平。

在占据双方收入过半的混凝土类机械上,形势也发生了变化。2009-2011年,三一重工混凝土类机械的营收与中联重科的差距一度从23.1亿元扩大到48亿元,但2012年以来,中联重科混凝土类机械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从年初的45%上升到58%,即该类产品销售额与三一重工的距离拉近到仅2亿元。这刺激中联重科的综合毛利提高到33.96%,多年来首次超过三一重工(图2)。

人员扩张:三一过度激进

在成长过程中,三一的扩张更为激进,这不仅体现在其销售政策上(详见《商斗》),从人力资源政策上也可见一斑。2009年末,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的在职员工数分别为21598人和18511人,差异并不明显。而在2010年的行业扩张期,三一重工员工数暴增至年末的42367人,增员比例高达96%,同期中联重科的年末在职员工数仅为22356人,只增长了21%。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至2007-2011年的5年间,那么,三一重工的员工数增长了4.6倍,中联重科员工数增幅则只有1.3倍(图3)。

近年来,伴随中国人均GDP跨过“刘易斯拐点”,用工成本持续上升。三一重工4.6倍的人员增幅带来了5.5倍的工资支出增长。2012年前三季度,三一重工给员工的薪酬支出同比增幅依然高达37%,远超同期中联重科25%的增幅。

三一重工高速的人员扩张不仅导致成本上升,还带来了经营效率的下降。最新一期财报公布的三一重工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分别比中联重科高1.7和2.5个百分点。人力成本高企,经营效率下降,也就难怪2012年的一轮裁员风波将三一推上风口浪尖了。

分红:两公司均较慷慨

值得赞赏的是,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都比较重视回报投资者,其上市以来的股利分配政策在A股市场上可谓慷慨,且都重视现金分红(表2)。

三一重工2003年7月IPO时募集资金9.3亿元,随后于2007年8月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10.6亿元,共在股票市场融资19.6亿元。其上市后除2005年外,每年都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已达37.3亿元,分红占股票融资额的比例高达190%。

中联重科2000年10月IPO时募集资金6.37亿元之后,2010年2月以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55.7亿元,在A股市场累计募资62亿元。2010年12月,中联重科在香港发行H股,全额行使超额配售权之后募资额达150亿港元。中联重科的分红也同样大方,除2002年外每年都进行现金分红,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48.2亿元。若单独计算A股部分,其现金分红占融资额比例也有70%。

有意思的是,双方在分红方案上也不乏角力之举。2010年中期,中联重科进行了一次每10股送15股及现金1.7 元(含税)的高额派送。超预期的分红方案引发了市场的追捧,从消息公告到除权前,中联重科涨幅达49%,远超同期三一重工35.6%的涨幅。戏剧性的是,从未在年中分红送股的三一重工,随之在同年8月20日的半年报中提出了一个每10股送11股、派现金红利1.3 元(含税)的高分配预案,刺激股价从公告日的25.02元/股最高涨至除权前的42.9元/股,最高涨幅达71.5%,反超同期中联重科56.8%的涨幅,大有涨幅不超过中联重科不罢休之势。

市值:中联迫近三一

同样是丰厚的股东回报,但三一重工更谙中国资本市场喜好。尽管其上市时间要晚一些,但每10股送股数加转增股数超过5股的次数要超过中联重科,表明三一重工快速扩张股本的意愿更强,更有做大市值的冲动。在市值管理上,三一重工也更为积极。

2008-2010年,三一重工先后将三一重机、汽车制造、三一泵送等三一集团的其他机械制造资产纳入旗下,从上市初期的混凝土机械领军企业转变为综合工程机械制造商。不仅如此,在2008年股价低迷之时,三一重工的大股东三一集团适时做出承诺,将5.18亿已解禁流通的股份继续锁定两年,而其余股份在股价低于55.76元时不减持,提振了投资者的信心。

积极管理之下,三一重工市值从上市初期的37亿元跃升至2010年10月的超过1000亿元,三一由此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家市值过千亿的上市企业。2011年7月,三一重工更以215.84亿美元的市值首次入围英国《金融时报》全球市值500强,位列第431位,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唯一上榜企业。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的个人财富也随其控制的两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暴增而大涨,2012年达到440亿元,荣登新财富500富人榜榜眼。

但2012年以来,市场需求萎缩和激进策略的反噬效应让三一重工风光不再,不仅财报数据不及中联重科,市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从2012年初到10月底,上证指数跌幅为4.37%,三一重工股价跌幅达23.69%,远超大盘。但中联重科的股价却在同期取得了18.08%的正收益,对比三一重工有41.77%超额收益。

曾经市值遥遥领先的三一重工,按2012年12月14日收盘价计算的市值为702亿元,而中联重科A、H股合计市值经过汇率调整后达686亿元,已经迎头赶上。激进的扩张策略使三一重工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中联重科则凭借相对稳定的盈利,成为主要工程机械企业中股价表现最好且唯一跑赢大盘的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