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步实施有效教学,演绎品德课堂的精彩

2013-12-29张颖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11期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我们要认清这门学科所承担的责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品德课堂如何向四十分钟要效益,如何丰富发展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和知识,如何秉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风尚呢?这都需要我们在教学细节上下足工夫。

一、巧引

品德课主要是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地讲大道理,教师必须走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特别重视课前调查,根据调查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水的危机》一课时,我课前要求学生做充分地调查,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危机现状,了解我们的母亲河——淮河的污染情况,带着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学生们在课堂上展开了热烈的交流,最后得出共同的结论:失去了清洁充足的水源,人类文明终将毁灭;为了地球家园,为了我们自己的明天,必须珍惜生命之源。

这样的安排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了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展现了教学的成果。

二、品读

小学的各门学科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在语文学习中很重要,在品德课堂上也同样重要。

语文课重在朗读,品德课则重在品读,即品味、赏读,在品味中理解,在欣赏中提高。品德教学中的品读如同一坛坛美酒,读之越深,越觉其味之甘醇。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抹抹或清新淡雅或绚丽浓重的风景,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品读是多么充满魅力。六年级上册的课文《为平凡感动》讲述了平凡中所包含的美好心灵与高尚品格。《大漠里的无名英雄》歌颂了科学家的爱国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他们为祖国建设事业不惜献出生命的英雄气概。《走进格林和安徒生的故乡》《双头鹰瞭望的国土》《辽阔的北美大陆》让我们了解了美丽的异域风情。

《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标准》在分目标中提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通过正确的品读,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品读能走进人的心田,品读能触动人的心灵。

三、深思

《老子》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在品德教学中,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一年级上册《注意安全》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当你一个人独自在家时,有陌生人敲门了,你该怎样处理?我请学生先单独发言,然后分组讨论,最后再全班集体交流。很快,学生们就得出了三种方法:一是不理不睬,等家长回来再说;二是开门迎客,坐下再说;三是先给家长打电话,然后再决定怎样做。我引导大家一条一条来分析,看看每种做法的利和弊。最后,学生们自己得出结论,第三种做法最好,既有礼貌,又不会耽误正事,还能防患于未然。这时不用我再赘言,教学目的已然达到。“教导孩子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我能献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之一。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他们都将成功应对暴虐命运的雪箭霜刀。”

四、好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也是最好的向导。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能让学生乐于探索,能起到耐人寻味,课断而思不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能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如何让学生乐问、善问呢?我们小学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不懂就要问》,说的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赞扬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勇于探索真知的精神。借用这篇课文,我也鼓励学生多提问、敢提问,哪怕是极其浅显的问题,只要学生提出来了,我就请大家一起动脑筋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提问的学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回答的学生实际上也得到了一个检查自己知识掌握情况的机会,并为自己能解决同学的问题而倍感兴奋。学生说得不好的时候,我再发表意见,发挥好引领、点拨的作用即可。

五、多做

宋朝大诗人陆游有一句名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实践一遍有可能比课堂学习千遍更为有效。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这课时,当讨论地震来临时如何避险的话题时,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万分热烈。但真有地震发生,学生们会不会安全撤离呢?为配合学校的地震演习,我首先在班级进行了模拟:感觉震动该怎么办?什么时候撤离最好?如何迅速撤离?如何自救或救人?我相信,在这样一番演练之后,如果我的学生真的遇到了灾难,他们一定不会再惊慌失措、盲目逃生了。就像德国的费尔巴哈说的那样:“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

六、乐说

《义务教育品德课程标准》在分目标中写道: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因此,我认为说话应该是品德课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我们不能让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而应让学生有机会说话,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有疑惑可以交流,有想法可以探讨,有成就可以分享。就像前面所举的两个例子:陌生人敲门和地震避险。学生们的讨论热烈而真实,每个人都在说自己的想法或做法,都在对事情做着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这样不但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教师捕捉课堂教学信息,洞察学生的学习动向,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师真正在教学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和学法,最终提高教师驾驭知识和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

七、常写

在品德课中,“写”分为两个类型:“笔记型”和“感想型”。“笔记型”的多是记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如学习四年级下册《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还有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巴比伦。这些名词对学生来说都是很陌生的,这就需要他们记录下来,以增进了解。

“感想型”的“写”,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感受写下来。学习《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这课时,我请学生每人写一句感言,送给他们敬佩的小英雄。学生们直抒胸臆、各抒己见,写出了许多发自肺腑的感人语句,这都是我在备课时难以估计到的。如学生写道:“童世强,你好棒呀!我也许永远不会成为英雄,但我愿意以你为榜样,在生活中帮助别人,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何亚军,我要向你学习,从你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意志坚强,和你的事迹相比,我在学习上碰到的那点困难都不算事了。”学生语言虽然很朴实,但感情却是最真挚的。正如巴金所言:“说真话,掏出自己的心。”

八、勤记

熟读成诵对学生来说不失为一个学习的捷径。品德课文中有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字也是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四年级下册《从种植到收获》中的《节气歌》我就特别欣赏:“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此歌是为便于记忆,以名称规律编成的,是从每个节气的名称中各取一个字,按次序组成的歌诀,颇具古典诗词之韵,使人读来余味悠长。当我和学生一起吟诵这首歌谣时,诵读之乐不禁溢满胸怀。

另外,我还补充了《北方数九节气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像这些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歌谣难道不值得我们记忆一辈子吗?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活的大课堂是广阔的,教学探索的道路是漫长的,品德教学来源于生活,但一定要高于生活,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只有分步实施,有效教学,才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