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素材
2013-12-29钱娟
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教科书一直被部分教师视为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大多是遵循既成教案,照本宣科。在农村,怎样才能让教学资源丰富起来,这需要美术老师勤动脑、勤动手,挖掘丰富的农村自然素材并运用到教学上。
一、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农村有各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小溪边的卵石、泥土、家禽羽毛、各种树叶树皮、杂草藤类、秸秆等,这些都是小学美术课的好素材。教师发动、带领学生收集材料并学习加工材料。同时,在收集和加工材料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材料“变废为宝”。结合这些材料,可以制作出如《有趣的草编》《树叶拼贴》《萝卜雕刻》《捏泥人》《种子粘贴》《蛋壳贴画》《玉米根艺造型》等手工作品。
这样的美术课堂散发着浓郁的自然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农村自然素材,通过就地取材,加工处理后可变废为宝,既为农村小学美术课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使农村美术课内容得以充实和丰富,又能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
二、实地体验,寓教于乐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一年四季,风景各异,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因此,教师可以把美术课堂扩大到教室之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大自然,描摹美丽的乡村景色,这样的课堂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
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的最理想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郊游活动、节假日、社会实践等机会走进大自然,观察天空、河流、山川,观察花、草、鱼、虫,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欣赏天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用手中的画笔把感受表现出来,也可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各种颜色的树叶、各种水果、植物外壳等素材,然后动手把这些素材拼贴成美术作品,让学生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体验、领悟大自然的美,获得对大自然的直观感受,在大自然中汲取营养,更好地激发创造灵感。
美术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节日风俗是小学美术课教学的又一宝贵素材。农村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文化,如元宵的挂彩灯、盖房乔迁、婚丧嫁娶、地方花鼓戏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课程素材。如通过开展“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节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习俗,了解传统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上升为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美术老师可结合节日风俗这一宝贵素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民间风俗文化渗透到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巧用资源,活跃课堂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乡土文化入手,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例如,有一名学生的奶奶比较喜欢画农民画,受其影响,该学生的农民画也颇有味道。于是,教师就让这位学生当小老师,教学生们画农民画,虽然,“老师”不是职业的,画技也不是专业的,但是对于“学生自己教自己”的形式,学生特感兴趣,积极性十分高,再穿插优秀作品展示环节,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活泼,学生也获益良多,通过农民画了解了民间剪纸、年画、泥塑、玩具等民俗文化。此外,可充分利用各地民间美术资源来充实课本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收集到的民间美术作品,加深学生的印象。充分开发利用农村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使农村小学美术课堂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激起农村孩子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热情,并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提高审美能力,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乡土文化是美育教育中取之不尽的源泉,而运用这些课程资源对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师,要结合新课改,不断去钻研、探讨、思考,主动、大胆地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教师要做有心人,尽绵薄之力,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资源,提炼适合本地学生的自然美术素材。
四、 结语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课程资源极其重要,而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术资源库。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地方优势,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素材,变被动为主动,大胆开展农村特色化美术教学活动,使农村小学美术课堂充满活力。
(责编 施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