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魅力课堂的“魔法棒”
2013-12-29罗晶
一、诱发兴趣,使学生有创造的想法
语言作为一种实践,儿童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时,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以发挥。因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的教学环境,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在灵活多变的教学中引发学生创造的兴趣。
1.采用生动有趣的游戏
在众多激发并保持英语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中,游戏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智力,触发求知欲,从而达到语言教学之目的。例如 “传球数数”游戏:学生围成一圈,由拿球的人向任意一个学生传球,球出手后说出一个数字。接球者必须说出传球者所说的上一个或下一个数字。这样的游戏能把课堂教学气氛推至高潮,使每个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英语学习的世界。
2.采用情景再现的表演
表演也是英语课堂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所必需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学习外语具有许多成人甚至中学生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例如模仿力、记忆力、可塑性强等。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努力营造表演气氛,让表演生动有趣。如在教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8 《I’m hungry》 时,可以布置这样的场景,让学生表演:
A: Hello, How are you?
B: I’m hungry.
A: Let’s go to the supermarket.
B: All right.
A: What would you like?
B: I’d like... What about you?
A: I’d like ...Let’s go home now.
B: OK.
表演的学生神采奕奕,观看的学生也兴趣盎然。
3. 采用韵律十足的歌曲、歌谣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学习外语时运用音乐、运动、节奏可以感到松弛、愉快和满足,产生兴奋的情绪,达到长时间记忆的目的。而歌曲、歌谣正是投其所好。如在教句子“What is this?”时,我让学生配上《两只老虎》的音乐唱:“What is this? What is this? It’s a pen . It’s a pen .Yes, it’s a pen . Yes, it’s a pen . It’s my pen . It’s my pen .”这种将英语教学和音乐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教材资源,开启英语学习的智慧之门
1.细心品味教学内容,培养美好的心灵品格
在《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涉及多方面的生活知识,包括学校和家庭、购物和网络、比较和沟通、天气和环境、饮食和生活方式、生命和安全……有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它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如3A Unit 1 Hello中学习有礼貌地对待周围的人,爱护动物,关爱生命;3B Unit 10 Do you play...中学习各种形式的运动,让学生热爱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6A Unit4cd96d82c620c20873ca28129f2e16012cd2230557b9df21f3720395d532fd22 1 Public signs中学习各类标志,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6A Unit 6 Holidays通过学习祖国的传统节日,激励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学习6A Unit 5 The seasons时,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各类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堂,把握教材,借助课文传递的情感,以情激情,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生命火花,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使学生在对教材内容的咀嚼、体验中,感受到生活的智慧,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的人格。
2.用心体验教学过程,培养丰富情感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十分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强调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整套教材,调查、合作、交流、表演的要求随处可见。如5B Unit 1 A new term的F部分就是Do a survey,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进行合理的课程表设计,让学生想象自己理想的课程设置。设计好之后,让学生走下座位,寻找朋友进行交流,互相询问对方的课程设计,了解彼此的喜好。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完成了一系列有明确目的、趣味性、真实性的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生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决策、应变与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性格和情感,并能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从而使他们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三、学生互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新课标十分强调评价的作用,提出通过评价,能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间互相评价时,由于学生知识经验、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的差异,大多数学生往往游离于评价之外,课堂成了“精英式”学生互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学生互评手段利用起来,突出“哑语”的作用,以无声胜有声,给学生留下一个开放的评价空间。
1.掌声评价——凭借掌声传达情谊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教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掌声所蕴含的意义不言而喻。在课堂上,掌声是学生可以信手拈来的评价工具,鼓掌的次数、时间,鼓掌时的轻重、缓慢,都是学生可控的。在四年级一节表演课上,学生带来了大量的玩具:狗、猫、猴子、大象……足有十多种。他们把教室装扮成一个“toy shop”,分成几个小组,有的演孩子,有的演爸爸或妈妈,有的演售货员,大声地说着英语:
——This is a tiger, I think.
——No, it isn’t. It’s a dog. I see.
——Can I have a look?
——Sure, here you are.
——I like my panda.
——I like your panda, too.
学生全神投入,尽情表演。教师仅做暗示,由学生自主把握掌声的疏密、响亮程度、延续时间的长短,作为评定“人气指数”的依据。教室里气氛热烈而和谐,享受到掌声成为每个学生莫大的“荣幸”。
2.手势评价——运用手势传达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地运用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英语课堂上,学生的两个大拇指常处于“备用”状态,当优秀生回答得精妙无比,或是后进生百思而终得其解时,全班同学的大拇指便会齐刷刷地向回答问题的同学翘起,此时传递的信息是“You are good!”体现了评价的激励性。当然也有翘小拇指的时候,但那是一种善意的,委婉的评价“Think it over”“Never mind”等。或者平时个别学生英语朗读后,可以请其他学生当小评委。这时,教师可以用“手势打分制”,学生可凭主观印象伸出手指直接给分,有的学生还自创了“半分手势”,就是弯曲一根手指表示“0.5分”,趣味十足。
3.表情评价——依托表情传达感受
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和评判。在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时,还可以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来调控,如摇头否定,则表明他有异议;如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还有独到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小学生大都情感外露,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在脸上。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的眉毛,眼睛,嘴角都说起话来,因为特定的表情同样能负载起评价任务。学生再实施目光评价时,全身心投入,参与热情高涨。如在三年级一节英语课Unit7“It’s nice”的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教学生称赞自己的朋友。刚开始,我称赞班上女孩子的漂亮衣服,男孩子的帅气打扮时,学生都不好意思地羞红了脸。这时,我告诉他们,你们确实穿得很漂亮,很帅气,你们应该毫不客气地说“Thank you”。然后我组织学生模拟表演了一场“时装秀”,要求看表演的时候别忘了加点表情,不管是高兴,满意,还是反感,都可以表现出来。在老师的调动下,学生个个情难自抑,时而眉开眼笑,时而撇嘴吐舌,时而蹩眉瞪眼……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