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促教,彰显“活力”课堂

2013-12-29施明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11期

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听一些所谓的“好课”,初听觉得不错,但品味以后才感觉到那只是表面的华丽,课堂不是真正有活力,学生也只是教师进行表演的道具。所以笔者认为,要想自己的课堂有活力,你就必须是一位有情感的老师,只有把情感真正融入你的课堂上,你才能走得更远。笔者就从小学数学“活力课堂”中的情感入手,谈几点浅显的思考。

一、课堂中“巧”用情感的迁移功能

即所谓的“爱屋及乌”。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个人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施与影响的效能。数学教学实践表明,当师生情感融洽,学生爱戴老师,也往往会对教师所教的课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议“教师要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大量的概念、符号、定理、公式、法则使学生望而生畏,传统的题海战术严重挫伤学生积极性,束缚学生学习主动性,传统的师道尊严更是造成师生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使学生失去兴趣,学习感到疲惫不堪,致使一部分差生把学习数学当成服“苦役”。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应该要有下列三个特点:1.衔接学生的旧经验,并引发学生解题的需要感;2.选择适当的内容及范围;3.师生共同合作来设计数学问题,增加解题的自发意识及挑战性。

结合生活来设计问题有许多好处,首先是学生会将他们的生活经验融入问题的情境中来;其次,是学生有被尊重的感觉,不会等待老师给的题目,猜测老师要的答案。最重要的是师生共同设计的题目,不是学生已经具有的解题类型可以回答,因此学生必须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问题。

二、课堂中“善”用情感的动力功能

学习一方面是感知─思维─知识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和强化功能,发挥其增力效能和正强化功能,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生的解题活动中,以小组的方式学习,因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烈,很喜欢发表自己的想法……在上文的问题情境中,如果请你做我们学校手足操场的设计师,这个体育场要能容纳我们学校30个班的同学同时运动,你准备怎样设计,先发表各人的意见,再决定由一个人汇报,将问题的意思用图画表示出来,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头脑中会有一个真正的,活生生的操场,从而对大数目的数不再感到陌生。

注意的是,进行小组讨论的教室是热闹的,但是仔细一听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有意义的,他们正针对问题做辨证、并取得解题的共识。所以老师要注意337bf846c48b9617bb1a243f277bd0bf的是每位学生是否参与小组的对话,而非是否守纪律。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充溢着快乐而富于兴趣情绪进行学习时,往往能使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和长时间的稳定。观察、记忆和思维等活动也会朝着教学需要的方面积极发展,出现身心投入的热情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的勇气。

三、课堂中“乐”用情感的调节功能

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组织效能,而不适当的情感则会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设身处地进行心理换位,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疑,营造轻松的情感气氛。重视“三基”的落实,精讲少练,减轻学业负担。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个别差异,采用多层次、多起点的教学手段,使每位学生都享受到轻松感。教师课堂上通过表现的热烈感情、生动语言、娴熟技巧来引发学生的愉悦感。解题活动中暴露题目的构造过程,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思维本身的魅力。结合数学教学的内容特点,设计出猜想归纳式、开放探索式、类比迁移式、数形结合式等诱发学生新奇感。结合数学方法,利用问题教学法、发现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法等培养学生新奇感。学生小组讨论之后,要将他们的“共识”发表出来,在整理中,若发现观点有问题,能及时加以修正,发言后,若其他同学有质疑,再次修正,直到全班取得共识为止。所以,这是一个辨证建构的阶段。当学生有机会和老师及同学产生互动时,他们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为他们的解题解释或辩护。学生建构的知识如果缺少同学交互辨证的过程,这时候的知识还是主观的知识,等到和集体的辨证之后,这时候的知识才能具有客观的特质。如上例中,学生在画完了学校的操场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一些简单的整数应用题,要求同组同学解答,这样的课堂,真正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愈学愈乐,教师越教越轻松。学生既学得主动积极,又学得生动活泼,富有实效性、创造性,使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示。正如赞可夫所说“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倾听学生的解说,鼓励学生思考;适时适量的介入,以关键性的问话导引学生的思考方向;与学生讨论时,允许学生有思考时间的“时间差”,循序渐进解题;与学生共同解题时,允许学生有不同方法的“路径差”,拓展学生的思考领域;尊重学生的自然想法,欣赏学生从尝试错误中寻求解题策略;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解法或替代他学习;鼓励学生的成就,提升学生的信心。做到这些,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真实的数学世界中成长。

(责编 阮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