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的改进策略
2013-12-29陈艳
教育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都是从教育观念的更新开始,逐步深入,然后推行到整个教育。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改进小学课堂教学,肯定离不开新教育理念的指导。当前的教育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活动的实践性、体验性,提倡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我建构。根据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提出如下策略来改进小学数学课堂。
一、系统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结构体系
学科教材的编写需要考虑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教育教学的开展。老教材的知识系统性比较强,新教材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知识点较为分散,系统性较弱。教师在面对新教材的时候,可能一时难以适应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维度不够清楚,导致课堂的探究活动难以落实。为此,教师要提高自己对学科知识系统的把握,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地开展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新课标将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四年级,意在使学生初步产生折线统计图的概念,了解折线统计图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而老教材到了六年级才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折线统计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完成原来要求六年级学生完成的任务。
二、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一贯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直接抛出需要探究的情境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验证。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浮于表面,没有注意学生知识技能与学习方法的掌握。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的目标,也包括学习方法的目标,以学生的困惑为基础,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吃透教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开放教学环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新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贴近现实生活的同时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小学数学课堂应不拘泥于教材,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生活化,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可以适当改编教材内容,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元、角、分与小数”的时候,我选择生活化的事例进行教学:一桶植物油是48元8角,一瓶牛奶是4元8角5分,如果购买总共需要多少钱?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数的意义。
根据小学生天生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不长的特点,教师要有耐心,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四、把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其自主探究
新课程改革尤其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我们要让学生在引导下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现代教学论提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考虑在教学设计中变“教案”为“学案”,将关注的视角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少讲、精讲,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讨论、交流、实践、反思和总结。学生自己探究的方法比老师教给他们的方法更多,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提高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一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五年级上册的“量一量,找规律”的教学,都涉及了探索规律的内容,教师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来发现一些排列中的规律,并运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促进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学的改进是以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的。在小学数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基本的数学学习能力,一是要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名词和术语,并学会运用;二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四种运算的能力和口算、笔算的能力,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字题的解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改进策略的探究,要建立在新的教育理念上,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学科知识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