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方式 促发展
2013-12-29李琴红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改变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索
知识本位课程观在中国表现为“双基论”,即只要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样的课程就算成功了。这导致教师比较关注课程的静态结果,使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忽视学生对课程的主动构建。新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在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同时,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杜威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可以被称为知识或者认识对象的任何事物总是标志一个解答了的问题,一个除去了的困难,一种澄清了的混乱,已经缩减成凝聚物的不一致性,一种控制了的繁难。”在他看来,知识不是永恒不变的,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表述过程。面对动态的知识,最明智的办法就是以动态的学习方法去吸收它,整理它。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课堂上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如讲授轴对称图形时,我出示树、蝴蝶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的特点。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边对称,能够重合。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了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从而增强了自主意识、探索精神,培养了创造能力。
二、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指学生个体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或组际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思维过程或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交流能力。
1.鼓励合作。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时借助互动,共同进步。在教学中,如何合作学习呢?(1)合理分组。为促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师应根据异质搭配的原则,每四人一组,尽量使每组学生水平相当,并按“U”形排列,由原来的“秧田式”改为有利于学生互动的小组式,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活动空间,促进师生的交流。(2)明确小组合作目标。学生只有明确了合作的目标,才能使合作有序地进行。因此,每次合作学习,教师都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或由组长给各成员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
2.注重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和各地区都逐渐意识到,数学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数学能简明地表达和交流思想。从学生数学学习的角度来讲,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直觉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间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以及心智描绘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强化数学思维,有效地组织思维活动,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不同的数学表达形式(口头的、文字的、符号的),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语言的优越性。数学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上,还体现在人们交流、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所以,教师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表达、倾听,提出自己的想法。一般来说,学生交流的内容大体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交流数学知识,二是交流数学体验,三是交流数学思想。
三、动手实践
1.动手“做”数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然后让学生做练习,解答有关的习题,这就造成了死读书、高分低能等问题。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数学理念,用相反的思路来教学,强调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动手实践,在做中学数学,用数学。皮亚杰曾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会充分借助自己的生活平台,综合运用知识经验,查阅有关资料,分析、解决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学生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如在“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系列活动,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摆一摆、摸一摸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学生会用自己稚嫩的语言,说出对这些图形的感悟和认识,在尝试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知的学习。
2.学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如学了“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指出,生活中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这四种图形拼成的,并展示图案,让学生动手摆拼出更多的图案,引导学生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新知识的用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增添学习情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数学。
当然,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思考与交流的空间和时间,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并为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乐于学,这是学好数学的重要保证。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贬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学习方式,因为新课程更关注的是传统教学所欠缺的那一部分。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