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村聋生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2013-12-29李公治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11期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聋生9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200~250万字,能背诵优秀诗文150篇。这表明新课程把课外阅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我发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聋校对这一要求,置若罔闻。针对这一状况,我做了一番溯源的探究,从农村聋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成因和建议两方面来谈。

一、农村聋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成因

1.主观方面的原因

(1)措施不得力。普通学校自“书香校园”建设以来,经常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而特校校际间的交流少,与普校的交流、沟通也少,信息闭塞。

(2)活动单一化。这影响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不强,写作能力一直难以提高。

(3)方法指导少。学生缺少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对读书方法知之甚少。

(4)师生不重视。特殊教育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一些老师不重视课外阅读。

(5)专业培训少。农村特校教师的学习培训机会较少,使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欠缺,制约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

2.客观方面的原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聋生听觉有缺陷,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低于同龄健听的学生,且这种差距越到高年级越明显。语文知识的积累无法与自身的年龄形成正比例关系,这势必会影响聋生的课外阅读以及运用语言的信心和积极性。

(2)没有书籍。聋生的家长,基本都来自农村,自身文化不高,对子女的学习关注不够,无意给子女投入经费,有着听之任之,顺其自然的心态。此外,家长很少阅读,家庭藏书量极少。

二、对农村聋生课外阅读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面的一些问题,我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1.从班级布置入手,营造阅读氛围,唤起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就是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和语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需求知识的心理。为了有效利用阅读期待,教师可从班级环境入手,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1)张贴标语。在教室或者学校的醒目位置,张贴名人名言,时刻提醒学生阅读。

(2)设立阅读栏。在教室设立阅读栏,在栏内张贴有关阅读的名人名言,以及学生的阅读感想,并定期更换,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3)布置图书角。为了方便学生阅读,我在教室布置了图书角。为了保证书源,我根据教材内容以及课标的规定,拟定一些书目,到学校图书馆分批次借阅;发动学生将家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书“借”到教室摆放,并按期更换。

2.从阅读兴趣入手,强化方法的指导,提升阅读效果

(1)激发阅读兴趣。一是讲故事,让学生感受阅读的神奇。我充分利用叙述课、作文课以及语言训练课,有计划地、形象生动地给学生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并适时推介相关书籍。二是设疑问,点燃学生读书的欲望。在讲故事时,我设置一些问题,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三是多表演,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学生阅读了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之后,我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表演训练,让学生在动人的故事中学会判断美与丑、是与非。

(2)教给阅读方法。一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根据需要读书,增加阅读栏的书。二是使用工具书。借助工具书读书,能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三是读的方式。要提高阅读质量与效率,就必须正确把握阅读方式,在需要精读的时候精读,在该略读的时候略读;需要快速浏览的时候要快读,该慢的时候要慢慢欣赏。四是读书时要思考。五是学会做读书笔记。

3.从学校现状着手,优化阅读环境

(1)从思想上重视课外阅读。学校根据学生的阅读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制定了一些具有导向性的措施、规则,让师生从思想上重视课外阅读。如将年级段的阅读量与老师的考核挂钩,不仅要达到一定的数量,还要达到一定的质量。

(2)创造条件,从硬件上保证课外阅读。一是保证阅读时间。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或者直接排进课表,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并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二是保证书源。利用一些活动,向家长、图书馆等宣传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争取书源或者经济支持。三是教师推荐。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一些名篇。四是网上阅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在某些读书网注册,供学生阅读使用。

(3)开展活动,促进课外阅读。一是开展规定性的活动,如“书香校园”、“读书周”等,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开展创新性校本活动,如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评比、读后感评比、讲故事比赛(演故事)等活动,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并尽可能地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促使他们主动阅读。

在课外阅读中,不管硬件条件怎样,只要我们能立足实际,为聋生架起课外阅读的桥梁,聋生的课外阅读一定会更有实效。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