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观

2013-12-29覃莹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11期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也是教师发挥教育才能的主要阵地。如何在师生共舞的这个阵地里,舞出学生的风采,舞出教师的本色呢?我想,教师是课堂的策划者,要让师生在课堂上都能各尽其色,教师就必须要有教学创新观。

一、着眼课标,把握理念,创新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听、说、读、写、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能力的形成,无不是教师循循善诱,适时点拨,环环启迪的结果。因此,语文既是一种诗性的光辉,又是一种厚重的关怀。试想,如果教师没有熟悉新课标的理念,没有疏通新课标的要求,没有把握新课标的核心方向,又怎么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教育教学目标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夯实学生的“双基”能力,又要引领学生在语文浩瀚的大海中徜徉,寻找到心灵的依托。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长城》中感受华夏祖先的智慧及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在《圆明园的毁灭》中揣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激荡起“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渴求……这些,都是语文所蕴藏的财富!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教师只有着眼于课标,运用好文本,创新教学思想,才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铺下稳当的基石。

二、精通教材,熟悉文本,创新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前,教师如果能和文本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了语文教学的训练内容,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如鱼得水,并能灵活调控课堂上的“突发事件”,随机应变,把课上得有情有趣。当教师驾驭文本游刃有余时,才会顾及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语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艺术积淀。从《三字经》《百家姓》到《唐诗宋词》,浓缩了中国几亿年的历史、地理、社会、道德、科学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是流行最广、使用最久、影响最大的蒙学读本。现在教材中所有的文章,无不是中外的名篇精粹,无不是作者的“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情感力作。如何用好文本,超越文本,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呢?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已经不再局限于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了,而是“开放而有活力”,是“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多学科之间的整合”。显然,教师只有精通了教材,才能活用教材,才能拓展课程资源,才能创新教法。

三、立足课堂,以人为本,创新教育观

课堂是师生、生生、师本、生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想把课上得有情有趣,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学习,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先生说过:“课堂应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责任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

“十个手指有长短,山中树木有高低。”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由于评价机制的滞后,教师时刻面临着以学生成绩论英雄的严峻形势,可以说90%以上的教师是不喜欢学困生的。教师对学困生关注太少,导致了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惧怕lVde8xY8jrx3MK0uDZ8rTA==学习。在一个班级里,优等生是绝对讨教师欢心的,教师也往往以优等生为自豪。我想,这是现实社会中教育的一种悲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全员参与;在课外的教育辅导中,多给学困生以爱心帮助,多关注学习中的弱势群体,这才是教师的最美境界。

四、优化策略,融资手段,创新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随着对课堂教学的不断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越来越显得重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将“情”和“趣”始终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情感基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力求使教学环节异彩纷呈,教学方法新颖别致,教学手段千姿百态,教学语言幽默风趣。其次,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为动机是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有了动机,学生就会自觉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产生内驱力,形成自控能力和学习的能力,进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唯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才能在劳动中呈现出光辉与人性的魅力。”着眼于课标,立足于文本,立足于人文性,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式,伴着独到的创新理念,我们就能奏出高效而又和谐的课堂教学音符。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