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平:军队经历让我意志坚强
2013-12-29张军红
接到采访昆明市万鹏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万世平的临时任务时,距离约定受访时间只有不到两个小时,而《经济》记者对他的了解只有“当过兵”这一个信息点。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但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通过其他途径迅速、全面地了解一个人,记者心里也很清楚,基本不可能。既然这样,那就干脆“心一横”,索性来个“自由聊”吧。
11月14日下午两点多,万世平如约而至。严肃、不苟言笑,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带着些许忐忑,记者与万世平聊起了他的军旅生涯。
“我是1978年3月从湖北公安县以知青身份应征入伍的,当时的部队在云南楚雄。”万世平的声音有些低沉。在接下来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万世平的部队经历跨越很大,用他的话说“班、排、连、营、团、师,都呆过”。
刚进部队没多久,毛头小子万世平就因为表现突出而被委任为新兵连班长;后又因在新兵连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被分配到团部从事水文地质测绘工作。说起这段经历,万世平可是“叫苦连天”。“野外训练,地质队是一天两公里的训练量,我们测绘队则要求每天20多公里,基本上是他们的10倍。这一数据还是按照地图距计算的,实际路程要远远高于10倍。”
“搞测绘的时候,我们3个人一组,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一呆就是好几天,基本上见不到其他人。有的时候路途难走,我们需要3天才能翻过一个山头。”如此高强度的训练是如何坚持下来的?面对记者的疑问,万世平坦言,刚开始的时候的确很累、很辛苦,“站都站不稳,感觉随时都能累倒。但是没有办法,部队是不允许逃脱的,并且在野外也没有地方可以供我们落脚,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日复一日,一个星期下来,万世平和他的战友们逐渐适应了这种训练强度,之后就习以为常了。
民以食为天,要在野外生存,首先要解决吃的问题。在荒山野岭中寻找食物需要什么技巧?面对好奇的记者,万世平微微一笑,“那时真的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顾,见到什么吃什么。运气好的时候,可以到农户家里借点新鲜的玉米,架个火堆烤着吃;运气不好的时候,一点食物都找不到,只能喝水充饥,好在那个时候的泉水比较干净,可以放心大胆地喝。”说到这里,万世平也不失时机地调侃起了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这也让记者看到了他风趣、诙谐的一面。
不论训练多苦、条件多差,在万世平看来,这些都是对他们意志的锻炼。“当兵给我的感觉就是很艰苦,但是又很愉快、很充实。当然,那些苦也是在那个年纪所能承受得住的。”
之后,万世平又被调到营里从事文书工作,也正是在这里,他参加了军校考试。“当时我并不是参加考试的学员,只是带队老师,但是由于对读书比较向往,就向团里提交了申请,经批准,我也如愿参加了考试。”令万世平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考居然考中了。在军校期间,万世平被安排当学员排长。后来,恰逢部队裁军,万世平响应政策,转业回到老家湖北省公安县。
回到地方的万世平起初并不顺利。由于某些原因,万世平并没有回到入伍应征地,而是被分配到了湖北省公安县条件最差的地方。在那里,万世平身兼数职,事务长、人事、出纳、炊事员一肩挑,军人出身的他并没有感觉辛苦,也没有丝毫抱怨,反而乐观地认为“这样也挺好,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
尽管后来万世平又选择了下海经商,与部队的接触越来越少,但从军这段经历留给他的财富——坚强的意志和战友情,却始终与他如影随形。
说到战友情,万世平一改之前低沉的嗓音,语调中也多了些兴奋与激动,“战友战友,亲如兄弟。这种情感,没有当过兵的人是体会不了的。战争时期,战友们在一个战壕里同生共死;和平年代,战友们在一个锅里吃饭,同甘共苦。”在万世平看来,战友情与同学情相似,但又高于同学情。他分析道,“同学情特别是现在的同学情,与很多因素有关联,有的家里条件相对较好,有的相对一般,他们之间会有不平等的感觉;但是当兵,特别是在我们那个年代当兵,无论家里条件如何,人人都是平等的,都是按照每人每天4毛7分钱的生活标准执行,都是每人每月领6块钱的津贴。这样的战友情是最真实的。”
总结整个军旅生涯,万世平用5个词来概括:忠诚、服从、坚韧、自信、友爱。“忠诚,让我具备团队精神,能够全面看问题;服从,让我不会一意孤行,善于听取团队建议;坚韧,让我意志坚强,遇到什么事都能扛过去;自信,让我百折不挠,永不服输;友爱,让我珍惜家人,关爱他人。”由此可见,军队经历的确让万世平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