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太和王氏家”商标重回“王茅”
2013-12-29王曙光
2013年,“荣太和”在上海发行了茅台镇唯一的金融茅酒——荣太和·原酱,这个中国白酒民族老字号正在以完美的姿态回归人们的视线。
历史,有时会隐藏起一个个谜团,等待执着的人们撕开时间的缝隙去触摸真相。
1916年,王家荣太和烧房可谓双喜临门。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茅台酒荣获金奖;掌柜王泽生也喜得贵子,取名王运端,也就是后来的国酒茅台创始人、“王茅”第四代传人王秉乾。
1925年,王秉乾进入仁怀县高等小学堂读书,两年后,考入贵州省立第三中学。为追求民主革命真理,1930年夏,王秉乾乘船前往成都,开始出省求学之路。后因父亲病重,王秉乾不得不回到家乡仁怀。
接触了外面世界的王秉乾认识到,教育乃立国之本,要国富民强首先要兴师。因此,回到仁怀的王秉乾毅然投身教育,在母校当了一名教师,后又被推举f9762f5e44332aadedff7f3d3236b2d4为主任,相当于现在的校长。
1945年,王秉乾接手荣和烧房(因股东孙全太退股,荣太和烧房改名荣和烧房),将窖坑由两个增加到六个,生产能力达两万斤左右。由于开办时间长,酒存放期久,且独家使用“茅曲宝笈”曲药秘方酿造,荣和烧房的酒质量上乘,在当时的茅台镇被称为“王茅”。
好景不长,1945年冬季,街民失火、延烧一条街,荣和酒厂亦被波及,烧得精光,损失惨重。面对一片灰烬,王秉乾变卖田地,和经理陈厚德费了很大心血,终于到1947年冬,在废墟上重新把酒厂复原。此后,荣和酒厂生产步入正轨,规模逐年扩大。
1951年,刚刚解放的仁怀处于动荡和腥风血雨中。2月19日,被俘获的大土匪周天一供述曾用王家交的保护费购买武器对抗政府,受此诛连陷害,在土改运动中,王家被定性为地主,王秉乾被仁怀法院以通匪罪正法。考虑到王家曾为革命作过贡献,法院判定“王家工商产业及城市房屋财产依法予以保留”。次年,荣和酒厂被政府没收,强制并入新组建的贵州茅台酒厂。直至1985年,国家落实政策,王崇雍等王家后人才得以重新搬回王家老宅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