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五大建设”的基础
2013-12-29刘惠兰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何如此引关注?这项改革将对建设美丽中国有怎样的重要意义?《经济》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环境演变与减灾专家史培军。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大建设”中的基础
《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这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保护有何特殊意义?您怎么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史培军:要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先要重新认识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中的基础地位。应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实际上,在我国的“五大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从来没有被纳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一栏中。从目前的预算归口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林业、畜牧业的预算都被纳入到了农口,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我看来,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要在基础设施领域作国家预算。从主管部门看,电力、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都有独立的正部级主管部门,唯独生态建设是由副部级单位——国家林业局主管,政府管理地位偏低。这是我们认识上的巨大错误,不把生态建设纳入到公共基础设施的视野里,我们的生态建设将永远搞不好。
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四大建设”不只是“五位一体”,还是“五个建设”的基础。因为经济建设也好,社会、文化建设也好,没有生态、生物资源是无法生活的。离开了生态文明建设,其他“四大建设”都将难以为继。
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再到今天的生态文明,这是文明建设的一个历史顺序。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基础设施建设。这其中我们应该看到加了“文明”与不加“文明”的本质区别。现在很多人把生态文明只看作是生态建设,这是不全面的,我们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重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我们的工业文明还没有达到相当程度时,选择一条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因此,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并为推动这一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就此背景来看,如果仅仅把生态文明建设看作是生态建设的话,就大大缩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其次,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建设”是“一体化”的关系,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发展和保护结合起来,与生产、生活也就是社会建设一体化结合起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理念下,生态建设也要融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与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发展,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基础建设的组成部分,成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四大建设”的基础。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为生态而生态,要思考其作为基础建设,怎么来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怎么让文化多样性。
第三,要有全民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旦离开了这种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就没有了保障。如果全体公民都能做到破坏生态的事我不做、不利于生态保护的事我不做,那么,从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上、从发展的决策上,我们就不会再以生态破坏为代价了。这也要求我们的政治家们、决策者们、建设者们,包括技术管理人员以及每一个公民,人人都要懂得生态是我们生存缺一不可的东西,我们必须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来保护我们的生态。如果人人都有了这样的意识,人人都成了生态的保护者、建设者和维护者,我们的生态修复进程就会大大加快。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是“五大建设”的基础,要怎么来保障、维护“五大建设”,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生态文明意识,有了生态文明的思考,我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才会有保障。
保护“三北”就是保护能源基地
《经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了多项规模浩大的生态保护工程,其中,对于三北防护林修复工程的作用和地位,您是怎样看待的?
史培军:三北防护林是十大生态修复工程中生态条件相对严酷、艰巨的最大植被建设工程。在三北的水土流失区、盐渍化地区搞生态建设,比其他地方更艰难。三北地区是我国的能源基地、水源基地、生物基因资源地,同时也是我国的尘源地和沙源地。如果这个地区的生态建设做好了,水源、能源、生物基因资源就可以得到可持续的利用和保护。
经过35年的建设,三北工程的价值和地位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如今,其保障国家自然资源的作用已经大大超过了生态屏障的作用。三北工程是保证国家自然资源顺利开发的一个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保障水源、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一个重要经济建设。现在三北地区所存在的问题不是保护无方,而是建设不利,所以必须要在恶劣的环境下加大建设力度。
今天的三北建设,不应是一个生态环境的屏障,必须要提高到保障国家能源、水源和生物资源的高度。例如,几个民族的宝贵中药资源—藏药基地、蒙药基地、维药基地、云药基地都在这里,而这些都要依赖于当地的生物资源。然而,现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开发,三北地区有很多矿和路都被沙子埋了,如此一来,要怎么开发。
生态建设必须要与地方经济、国家经济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也就是说,产业发展在处理经济和生态这两点的关系时,一定要保障生态优先。三北地区的产业发展不能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但现在的问题是,在有些地方,我们往往是一面保护生态,一面又大规模地开发破坏生态,这是自相矛盾的。
因此,我们必须要把产业建设生态化,即针对目前产业开发进行生态评价。目前,我国对能源、矿产开发建设的环评主要是评价对环境的污染,很少包括生态平衡的评价。今后在产业建设中,要把生态评价牢牢“放”在其中,先让发展不再产生新的生态退化问题,再把已有的退化逐渐予以恢复、重建,这样才能发挥自然的修复功能。
这就要求我们,在三北建设中一定要明确三件事。首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一个生态建设工程,而不是农林牧副渔,它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它的建设收益来自于多个方面,而不只是农业。其次,要重新认识三北地区的地位,因为它与35年前的地位、作用有了本质的不同。例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加上欧亚、中亚国家要重修丝绸之路经济走廊,西北的地位已经完全改变了,它不仅是国家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经济社会的能源保障、资源保障,并将逐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场。第三,如何考量它和经济的关系。三北建设应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地方经济发展应该尊重生态规律,不能再以破坏生态来换取经济的增长,要让生态建设与经济同步增长、同步发展。
此外,三北建设还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三北工程35年的发展证明了只有因不同地方选择不同的措施,因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措施,生态工程才能创造出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形成多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