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开拓埃及承包工程市场
2013-12-29张帆
2011年1月以来,西亚北非地区陷入新一轮动荡,人口最多的阿拉伯国家——埃及,在短短3年时间内先后经历穆巴拉克强政权倒台和穆尔西伊斯兰政权倒台两起重大政治事变,政治局势持续动荡,安全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严重受挫,给包括承包工程合作在内的中埃经贸合作带来重大影响。
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我国承包工程企业变压力为动力,以交通、电力市场为切入点,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集成施工、设计、融资等多项优势,积极尝试BOT、EPC+F等新模式,在工程设计、生产管理、规划咨询等项目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了业务层次、发展效益和品牌影响的整体提升,并为新形势下促进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政企联动、官学并举。我国企业跟踪项目较多的埃及电力、铁路等行业早年由西方国家帮助建立,长期被西方企业垄断,许多埃及高官和专家有欧美留学经历,对西方标准、技术和设备存有天然好感,而对中方综合实力特别是产品质量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甚至存有严重偏见。针对此情况,中国驻埃使馆经商参处和我国企业锁定具体项目和潜在合作领域,采取邀请访华、政府间会谈、组织企业在埃及举办产品或技术推介会、发起在华举办双边电力或交通合作高级研讨(培训)班等方式,同步推进官方和学术两条线交流,全方位展示我国产品、技术、设计、融资、海外业绩等软硬实力,逐步消除埃方的顾虑和偏见,逐一拆除阻碍我国企业的“弹簧门”和“玻璃门”,逐渐累积合作共识、引导合作需求,为开展实质性项目合作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中外“联姻”、强强联合。2011年,山东电建三公司通过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组成联合体,先后中标埃及吉萨北、本哈两座电站共8台燃气轮机的EPC合同。虽然在此模式中,山东电建三公司所承担的标段较通用电气公司的标段价值低、利润薄、难度大,但山东电建三公司通过借助通用电气公司在埃及市场经营数十年积累的良好口碑和影响,以较低的成本进入了一个门槛较高的新市场,丰富了经验,锻炼了队伍,积累了业绩,为今后在埃及乃至西亚北非地区电建市场长期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银企协作、融资先行。埃及政府缺钱少油、政策保守,长期依赖西方、海湾国家有限的援贷款实施基础建设项目,规模小、周期长、规矩多,且招标条款常常暗中“偏惠”西方企业。对此,我国企业创新思路,主动出击,一方面加强与当地金融、投资机构的交流,从源头挖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尝试BOT、PPP等新模式,靠投资创项目。2012年7月,由我国中港公司发起、沙特企业为主投资、英国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埃及阿达比亚干散货码头BOT项目顺利启动,并在时任埃及总理的见证下签署特许经营协议。中港公司以5%的干股,提前被锁定为该项目的EPC承包商,创造了一种新的项目开发模式。
融入当地、错位竞争。埃及劳动力资源丰富,本国施工力量足以实施住房、道路、桥梁等一般性工程项目。对此,我国企业加强市场调研,探索形成了一套适合埃及实际的市场开发和项目运作模式:一是在市场开发上,重点锁定电力、港口、电信等技术标准高、设备比重高、附加值高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建材、有色金属、石化、船舶等基础产业项目;二是在项目建设中,专注实施一些难度大、要求高的工作内容,转而将土建、非关键机电安装等相对简单的工程分包给埃及当地企业,既大量减少了中方外派人员数量,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和综合成本,又直接扩大了当地就业,受到当地政府、社会和业主的普遍欢迎;三是在品牌营销上,注重做好项目质保等后期工作,注重协助培养当地项目运营人才,注重合理宣传工程质量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树立了我国承包工程企业的良好形象。
做优主业、抢占“两端”。经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数以万计重大项目的实战锻炼,我国工程承包企业不仅掌握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经验,而且形成了较强的规划、设计、咨询、管理等能力,有条件、有必要将业务重心向前期规划、设计、咨询等上游环节和后期管理、运营、服务等下游环节延伸,占据“微笑曲线”的两端,促进服务出口。以埃及北西奈水泥厂项目为例,总承包商中材国际天津公司在执行完水泥厂EPC建设合同后,又与业主签署了为期3年的生产管理合同,根据水泥产量提取技术服务费,实现了技术优势向经济效益的长期转化。
从宏观上看,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企业国际化水平低、金融“走出去”发展滞后、无序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现象突出等问题,而且还面临所在国家保护主义、官僚主义、技术壁垒等障碍。
新形势下,我们应从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战略高度出发,树立全球视野,加强战略谋划,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发挥政府间框架对承包工程合作的引领作用,制定对外承包工程国别规划,丰富“走出去”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创新项目开发模式,推进市场多元化,从而推动承包工程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国家形象和企业品牌、外交效益和经济效益、安全质量和速度规模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