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老北京胡同文化
2013-12-29郭腾隆吴蓉
在所有向往老北京文化的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幻想:阳光温暖的午后,穿梭在北京的胡同里,或漫步,或乘坐人力车,听着路旁的老北京人操着纯正的北京腔相互问好“吃了吗您呐”。
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生动地描述了老北京胡同。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
您或许会好奇:胡同今时今日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在日益崇尚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今天,人们为什么仍然选择住在这看来“简陋”的平房里?大力宣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背景下,胡同文化又是如何被保护的?或者,胡同应该怎样被保护?为了寻找答案,记者走访了北京东南西北的胡同,同时也采访了相关专家。
老北京:住的是一种情感
胡同的文化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的元朝,“胡同”是以汉字记蒙古语的音。胡同今天还保留了书里描述的生气勃勃,和睦融洽。在有转角的胡同口,您还能听见骑自行车的人一边打着车铃一边嘴里喊:“让一让嘞。”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南锣鼓巷的一位女士自豪地说:“我们这院里都是住了好几十年的老街坊了,没有不好的!”胡同口开小卖部的大妈坐在街边跟街坊唠嗑甚至忘了照顾生意,自己笑笑说:“光顾着‘侃大山’了!”
但是,经过700多年的演变,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迅速发展,胡同变了模样。北京城东南西北各大胡同,有名的、无名的,这些昔日地位象征的宅子都被周围耸立的高楼淹没了。但是还有一大群人不舍也不忍这胡同文化被埋没,记者走访时就遇到这样一位对胡同感情深厚的人。杨先生住的胡同已经没了,他最近一个人又重新迁回胡同边新盖的小楼房里。杨先生轻叹了一口气,“有一种情感,真的!从小在这儿长大的,就不想离开这儿,哥哥姐姐们都搬走了,就我一人还在这儿。”杨先生还说:“你不论去问谁,凡是在这儿住过的都留恋,有一种就是说不出来的情感。”杨先生回忆起原来住在院子里的生活,眼里流露的都是怀念,“你家包饺子给我家尝一口,呵!”眼见从小生活成长的胡同在眼前一个个倒塌,杨先生十分痛心,“现在剩下的都不叫院子!以前这块儿特别漂亮!好宅子全给拆了,像原来金融街那块儿。”杨先生还动情地说:“原来这二环边上都有城墙,现在全给拆了。北京离文明古都越来越远了,光有故宫、北海、颐和园,失了民宅,基础就没了!早些年开始保护就好了,现在已经晚了。”
外来居民:便宜最吸引人
当被问到为什么住在胡同里,外地人的答案和本地人有很大区别,“这儿便宜啊,一个月才六七百块钱,离我们打工的饭店又近。我们在外打工有个休息的地方就行了。”一位来自河南的厨师跟记者透露,“我们夫妻一个月挣六七千,如果有什么事花钱,最后寄回家的就没剩多少。”记者追问是否更愿意住到楼房里去,他憨实地笑了笑说:“咱没那样想过,也住不起。”
此外,胡同里的和睦气氛似乎也吸引了外地人。一位曾经在大杂院里住了10年的缪平芳开心地跟记者分享他们一家在胡同里居住的日子:“我很愿意住在院子里,我们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那些老大爷老奶奶都特别愿意跟我儿子玩,我的小孩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老一辈的教育。住在胡同里,我们有一种安全感。”
除了住户,商户在这里也很常见。在北海两岸、南锣鼓巷里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店铺构成了有特色的“胡同旅游”元素。但是胡同带来的商机远不只这些。记者走访到东城区麒麟碑胡同的时候就被一对年轻创业夫妇所吸引。宫靓和李彪是万千“北漂”中的一员,他们在这古色醇香的胡同里开起了烘焙教室。李彪解释说,其实这里的房租也不比楼房便宜,他只是看重了这平房里的小院子和胡同的文化特色。“现在喜欢平房的外国人多多呀,我的客人们还可以坐在敞亮的小院子里学做饼干、烤蛋糕”他们告诉记者,来烘焙教室的客人越来越多。“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妈妈,也有追求时尚的年轻人,还有远在通州、密云的客人也经常光顾。”
对于记者问到关于胡同基础设施的问题,宫靓说:“现在都统一供暖了。唯一不便利的就是平房太潮了,还有冬天水管偶尔会冻住也挺麻烦的。”此外,走访时记者还观察到居民家里大多都没有独立卫生间,上厕所还需到社区公共卫生间里。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遗憾的是,记者此次采访也没有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回应。给胡同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更应得到重视。
留住胡同
经济与文化相辅相成
关于四合院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研究所宋梅告诉记者,经济发展与保留胡同文化并不矛盾,保留胡同文化只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近年来的“南锣鼓巷热”更是说明胡同文化没有消亡,只是换了形式变成一种旅游文化,而不再是普通的市井文化。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光顾,使得胡同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文化散发出新的青春气息。
文化和经济从来都不会是“二选一”。只有富有文化的产业才可能产生更高的附加价值。中国目前能吸引外国游客的就是古代的文化。近现代中国深受西方影响,而这些受到影响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于西方人来说毫无新鲜感和神秘感,经济价值自然就会降低。
宋梅认为,政府应当尽量进行整体保护,留给子孙后代更多、更完整的北京胡同,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当代人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当代对待胡同文化的态度也将影响子孙后代对于现代文化的态度。宋梅建议,北京市委、市政府应牵头成立胡同文化保护协会,将胡同文化的宣传、保存以及胡同旅游相结合,避免无序开发利用。
记者手记
走在北京的胡同里记者感受温暖热情,与地铁里人们互相只说“下车吗”的冷漠形成了强烈反差。诚如宋梅所说,现代人的内心空虚或许正是因为失了文化。然而,胡同文化只是中国古代文化“绚烂花朵”中的一支,需要受到重视和关注的文化还有许多,例如书籍、戏曲、绘画、手工、饮食等。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时切记以文化保护为前提,一切破坏文化为代价而增长起来的GDP都是不明智的。失去的不可挽回,现存的一定要紧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