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一种习惯

2013-12-29彭华岗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3年11期

企业社会责任(CSR)正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领域话题。过去几年,来自不同国家政界或商界的来访者,愈发频繁地与我们交流企业社会责任的话题。国外的机构或者企业想了解中国企业的最新实践,一方面试图寻求多方合作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另一方面用以评估是否要更为热情地迎接前来投资经营的中国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正在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部分。

这一观念的转变不仅出现在欧美,过去十年间,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也逐步为中国大大小小的公司所了解和接受,其间,越来越多的机构,例如政府、NGO、媒体,开始讨论、定义和传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称为增长的奇迹。不过,我们也看到经济增长带来物质丰饶的同时,我们也面临一系列挑战,来自环境、生态和各种社会问题等等。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开始反思传统的发展模式,他们认为对经济顶礼膜拜,把经济当成一切的目的和生命的终极目标,是一种片面的发展观,他们开始思考和讨论什么方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同样的问题,在经过三十年经济增长后,也同样摆在我们面前。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最主要同时也是最基础的单位,是时候考虑公司的愿景与使命如何呼应可持续发展的大义,企业的经营策略如何传递一种社会责任精神。问题是,虽说经过约十年的理论普及和探讨,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并不了解CSR的内涵与外延,最常见的误解是将捐款与慈善视为CSR。不过十年之前,这大约是一种普遍的理解。

众人拾柴

外向型经济推动了CSR的实践,即便许多企业未理解其深意。

十年前国资委成立之初,在第一次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第一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要求中央企业要树立社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应该说这是基于中央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基于对社会责任的朴素理解提出的要求,如何深入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如何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还没有提到重要日程。

然而,在一些区域,外向型经济推动了CSR领域的实践。当时长三角和珠三角遍布“三来一补”的代加工外贸企业,其中有一部分企业应外国客户的要求需要通过SA8000的认证,以示自己的商业行为符合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SA8000是社会责任国际组织联合欧美跨国公司发起并制定的,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它是贸易全球化背景下诞生的首个商业道德规范国际标准,以确保贸易链上的供应商以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不过,当时即便是花钱进行SA8000认证的外贸型企业,也没有真正去理解CSR的深意,只不过是一种生意的要求。

到了2005年,一些大型央企和民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遇上越来越多CSR对话。需求转化为动力,行业领袖公司和国际化先行者,有了系统了解CSR理论和构建公司CSR体系的需求。这期间,社会各界对社会责任的研究和关注也越来越高,许多机构做了大量CSR的研究、传播和推动工作,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的社会责任研究中心、《WTO》导刊的“金蜜蜂”项目、21世纪传媒的企业公民委员会等等。

2006年初,国资委开始系统梳理、研究国内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阐释和具体实践,以便为央企践行社会责任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思想。2007年,我们完成了一份20多万字的企业社会责任课题研究报告。这份报告结合中国国家发展的情况,也结合中国中央企业的现状,对现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新的定义,也提出了中国企业,特别是央企履行社会责任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实践。2008年,国资委发布了一号文件,提供了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殊途同归

非凡的公司旨在用商业力量解决社会和公众长期关注的问题。

一种新理念的兴起,多是要伴随百家争鸣的讨论和辨析。我们发现就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定义就有两百多种之多。例如,有人偏向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有人偏向于可持续发展报告,还有人更青睐企业公民报告。目前还是使用企业社会责任的居多,原因在于国际上有ISO26000的标准,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企业倾向于选择相同的话语体系。

我认为,不论是企业社会责任还是企业公民实践,总体而言都是围绕这几个概念:第一,经济、环境、社会。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要同时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第二,利益相关方,这是将上述三个维度具体化,驱使企业在考虑股东利益的同时,更具体地关注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等相关方;第三,是融合的概念,这就是文章开头提及的将CSR视为经营决策战略,将这种思想融合到决策和经营的过程中。

为什么要谈到融合?从企业发展的长期竞争优势来看,是否具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决定成败。吉姆.柯林斯和杰里.波拉斯在《基业长青》中,选取了18家长盛不衰的公司进行研究,他们的结论是所有这些公司都有超越利润的追求,他们都有崇高的愿景和务实的理想主义。用《基业长青》的案例来看,这些非凡的公司从创建之初就旨在用公司的力量解决社会和公众长期关注的问题。

这对中国企业当下面临的严峻挑战有现实意义。中国食品行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祸兮福之所倚,行业领先企业如何将行业的危机转为个体发展的契机,以负责任的心态,建立严格完善的食品全产业链管理监控机制,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进而形成公司的竞争优势。

世界经济论坛曾经发布过一份中国的世界企业公民报告,以全球化的视野来看中国企业的企业公民实践。报告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认为是极好的、优秀的公民实践是企业运用资源,去尽力解决社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改变商业模式获得合理的回报。

这是一个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过去十年,随着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对CSR认识的不断深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也在提高,方法思路也在不断更新。中国企业正在从最初的迫于外力的被动接受,转向内部认知变化的主动接受和主动实践。

上下求索

央企在实践CSR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并非已臻化境。

最近几年,我们能看到企业在系统树立自己的文化核心理念、价值观的过程当中,会融入对社会、环境负责任的元素。比如说以矿产资源为核心业务的五矿集团提出“珍惜有限,创造无限”,考虑自然资源开采的环境影响;南方电网传递“万家灯火、南网情深”,它把这个口号细化到工作流程和业务中。以前,电网的思维是哪里停电了,马上修理,确保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供电;现在的理念是,哪里停电了,马上想办法供电,可以采取临时供电措施,这就是一种思维和理念的变化。

在我所看到的央企实践中,企业开始依据它的核心业务,来实践CSR。华润集团正在打造的“希望小镇”,是我经常援引的案例。华润集团的希望小镇,最初的想法是要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作点自己的贡献,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改造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本来是个慈善项目,但他们把小镇的农业生产与企业业务结合了起来,将希望小镇做成了商业生产基地,创新了商业模式。央企在践行社会责任上具备内在的基因和天然的优势,我希望它们能够进一步起到表率作用。

因此,在2008年发布了相关指导意见后,国资委组织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提供一系列的CSR培训会,募集案例,来进一步推动EuOXDvbs0yBzdhR3yifd8Q==企业CSR实践。我们在2009年提出一个目标,在三年之内,推动所有央企发布年度CSR报告,这个目标在去年已经实现了。2010年,国资委提出了央企要大力实施和谐发展战略,其内涵就是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载体,推动中央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实质还是推动中央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过去三年,央企在实践CSR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并非已臻化境。客观地说,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还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还有很多企业和企业家不是很关注这个问题,或者说他们对CSR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初级阶段;其次,如何理解社会责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再者,如何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来引导企业自觉自发履行社会责任。

我认为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在决策和运行当中体现,我们要考虑能否把它流程化、制度化,让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的一种习惯。我们希望在中央企业的层面做出范例,在全社会企业中能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作者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