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网络,越玩越糟?

2013-12-29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3年11期

Eliza是第一款模仿人类对话的软件,它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麻省理工学院一位名叫约瑟夫.魏岑鲍姆的计算机科学家研发而成。这款软件最出名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模仿精神理疗医师,从而隐藏了其并无对话功能的本质,例如:“男人都是一副德行。”“他们怎么了?”“他们总是因为一些小事来烦我们。”“你能想些具体的例子吗?”“好吧,是我男朋友让我来的。”“你男朋友让你来的?”等等。

这是一个非常机智巧妙的小程序,但却令魏岑鲍姆教授(于2008年逝世)感到很不安,因为许多人似乎真的以为和Eliza聊天可以起到心理治疗的功效。魏岑鲍姆最后得出结论,计算机对于我们的精神健康或许并不会太有益。

最近以来,社会热点开始转向每天耗去我们大量时间的社交网络——尽管我们可以大体确定我们的网友都是真人。约翰.赫利韦尔和黄海方(Haifang Huang,音译)两位经济学家一直在收集数据,试图了解网友是否能够成为人们的心灵伴侣。然而答案很快得出:不见得。

赫利韦尔和黄海方对加拿大一项针对5000人,名为“幸福监视器”的社会调查进行了分析,这项调查通过一系列标准问题来衡量一个人生活中的幸福、压力或满意程度。“幸福监视器”也调查了人们在现实生活的社交圈中有多少朋友,以及他们的线上社交网络有多大。

两位经济学家发现,是否拥有成群的朋友与一个人的幸福感存在着联系。这种影响是很大的:幸福感飙升两倍可以让你的朋友圈扩大两倍,同时收入增加百分之五十。然而在社交网络上,再大的社交网络圈与我们的幸福感也没有一点关系。

我自己本身对Facebook的价值就持怀疑态度,而赫利韦尔和黄海方的研究结果则告诉我,Facebook里的朋友未必是真正的朋友,它只不过是一项设置,告诉软件谁的状态更新了,然后展示给我们。“幸福监视器”这项调查在谈到一个人的在线社交网络规模时甚至没有使用“朋友”这样的词汇。

芬恩.德特斯和马蒂亚斯.梅尔曾做过另外一项研究,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问了一些有关我们网络社会化的不同的问题:当我们在Facebook上更新了状态后,我们的感觉如何?如果没人回复我的状态,我的感觉如何?德特斯和梅尔随机对亚利桑那大学的102个人进行了一项对比实验。该实验的对照组并未给予任何特殊指示;而实验组则被要求以“比平常每周更高的频率”更新自己的个人状态。有些人忽视了这项指示,但是按照指示照做的人却表示,他们会觉得不那么孤独。这些结果很容易遭到过分的解读,比如:这个样本太小,而且通过更新Facebook来响应心理学家的实验要求,这本身就有点矫揉造作的味道。

也许,更新Facebook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与外界的联系,即使除了自己没有人会理你。这显示出了社交网络的一个奇怪视角:社交网络可能对真正的社会化起不到任何作用。我们只不过是满足了自己的一种幻想——某个人正在关注着我。若真如此,那么Eliza的发明者魏岑鲍姆教授如果活到现在,就不会感到意外了。(译/徐阿龙 插图/刘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