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子党对决

2013-12-29刘黎平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3年11期

发生在公元前154年的七国之乱,是一场关乎汉帝国统一与否命运的政治军事事件,而且其结局也和历史大势趋同:统一战胜分裂。然而,历史永远有着感性的一面,我们也可尝试着从父子亲情的角度去解读这一场叛乱。

这一场战争是两对父子间的战争:汉文帝父子和吴王刘濞父子。战争的导火线:削藩,是一个统一帝国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走过的步骤,然而,在这个符合历史逻辑和正义的外衣下,却有着无辜者的血泪和冤屈。早在汉文帝时期,作为人质居住在帝都长安的吴王太子与汉文帝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因下棋发生争执,代表地方势力的吴太子,被代表中央势力的皇太子用棋盘砸死。

《史记》对于吴太子被杀害做了一个人品上的解释,说吴太子及其随从是南蛮子,“轻悍,又素骄”,言下之意似乎是说吴太子该死。既然该死,也就甭指望着中央给出公平公正的处理,汉文帝当时的措施,就是将吴太子的灵柩运回吴国而已,没有任何问责和惩罚。

悲愤的父亲刘濞,看着儿子的灵柩,爆发出一句:“大家都是皇室子弟,既然死在京城,那就葬在京城,何必运回来?”赌气之下,将太子灵柩又转回长安埋葬。这种不嫌来回麻烦的行为,无异于是向汉文帝做了一次抗议和示威。

从吴太子事件来看,两对父子被设置在不平等的位置上。太子刘启是杀人凶手,然而,他是汉帝国的继承人,他是政治地位上正确的一方,因此不必为杀戮行为买单。吴太子是被害者,刘濞是被害者家属,他们在情理上是正确的一方。然而,情理上的正确不能取代政治上的正确,作为诸侯,他们忍受冤屈,不做任何抗争,才是应有的正确态度。

悲愤的刘濞只能以托病不上朝的方式进行抗议。在第一个回合的较量中,凶手的父亲汉文帝做了一次妥协,他御赐给自己的堂兄刘濞一根手杖,恩准他可以不进京上朝,等于间接承认了他消极抗议的合法性。

然而,事情不会到此为止,有政治远见的人都会意识到:刘濞因为丧子而产生的悲愤,如果蔓延到政治上,军事上就会出大事,出大危险。认识到这一点的,是晁错。晁错提出的“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就说明他吃透了刘濞这位被害者父亲的心思,就算不去削他的领地,这位父亲也会因为杀子之仇而叛乱。

当晁错提出这一点时,当时坐在台上的已经是汉景帝,就是当年杀刘濞儿子的凶手。两对父子的对决正式开始,在吴国军民的动员大会上,62岁的刘濞的发言说明数十年来都未曾忘记父子情,他口口声声说:“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连带兵想到的还是父子模式,似乎是在发动全南方的父子,去为他的儿子讨回公道,去向另一对父子兴师问罪,尽管凶手的父亲汉文帝已经去世,但这不妨碍他成为道义上的讨伐对象。

作为凶手一方,从父亲到儿子,态度在改。作为父亲的汉文帝多少有内疚感,他的态度是“宽,不忍罚”。然而,一旦凶手上台,他当年用棋盘砸死吴太子的狰狞面目就暴露了。有人认为,汉景帝是受了晁错的撺掇才急于削藩,其实,晁错的急躁未尝不是出于汉景帝的心虚,他急于要清洗掉当年砸死吴太子的血迹。

在汉景帝给前线的一份诏书中充分暴露了以屠杀清洗旧罪的心态,他命令对于职位在三百石以上的叛军人员,一律格杀勿论,有敢质疑这项命令的,一律腰斩。杀得越多,洗刷得越干净。

两对父子的对决,以皇帝父子的胜利结束,这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无所谓悲喜。然而,在政治正确的掩盖下,刘濞父子的冤屈和血泪永远得不到适当的对待,这才是真实的悲剧。